缑元冲 牛晓波 段贺春 张晓阳 李晓楠
河南安阳市灯塔医院神经内科 安阳 455000
改良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缑元冲 牛晓波 段贺春 张晓阳 李晓楠
河南安阳市灯塔医院神经内科 安阳 455000
目的 探讨改良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改良组(30例)和对照组(60例),改良组采用尿激酶50万U 15 min内静滴完,继以尿激酶50万U 45 min内静滴完;对照组采用尿激酶100万U 30 min内静滴完。在溶栓前、溶栓后1 h、24 h、14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14 d 时改良的Rankin残障(mRS)评分及再闭塞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1 h 2组NIHSS分数均迅速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14 d NIHSS评分为3.9±2.4,对照组5.1±3.3;14 d时mRS≤2者,改良组20例(67%),对照组28例(47%);再闭塞发生率,改良组2例(7%),对照组13例(2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尿激酶溶栓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早期再闭塞发生率显著减少。
脑梗死;改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再闭塞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而溶栓治疗是目前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尿激酶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溶栓药物,但溶栓再通后再闭塞是影响脑卒中预后重要因素。我们通过改良溶栓治疗方法,大大减少了脑卒中溶栓再通后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2-01—2015-06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改良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平均65.56岁。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48~78岁,平均66.18岁。2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溶栓适应证及禁忌征
1.2.1 适应证:①年龄18~80岁;②发病6 h内;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1 h;④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⑤NIHSS评分≥4分;⑥患者或其家属对静脉溶栓的风险和收益知情并签署告知书。
1.2.2 禁忌证:①发病超过6 h或发病时间不能确定;②伴明确癫痫发作;③最近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头外伤或卒中史;最近21 d有消化道、泌尿系等内脏器官活动性出血;14 d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④有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100×109/L,近期服用抗凝药物且INR>1.5;⑤血压>180/100 mmHg;⑥血糖<2.7 mmol/L;⑦严重的心、肝、肾及其他器官严重功能不全;⑧其他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情况。
1.3 治疗方法 改良组采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0万U/瓶,国药准字:H10920040)50万U+0.9%氯化钠50 mL 15 min内静滴完,继以尿激酶50万U+0.9%氯化钠100 mL 45 min内静滴完;对照组采用尿激酶100万U+0.9%氯化钠100 mL 30 min内静滴完;2组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据情调整血压、血糖、预防肺部感染、保护胃黏膜、防治深静脉血栓等治疗。24 h复查头颅CT无颅内出血给予氯吡格雷75 mg,1次/d,总疗程14 d。
1.4 观察指标 根据NIHSS[1]评分标准,对溶栓前、溶栓后1 h、24 h、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14 d进行mRS评定生活质量,mRS≤2为恢复良好,mRS=3为中度残疾,4≤mRS≤5为重度残疾;再闭塞标准[2]:头颅CT扫描排除出血后,NIHSS评分从最初改善2分后,再恶化2分;或与基线评分比较恶化4分。治疗前、治疗后24 h、14 d进行头颅CT扫描,观察颅内是否有出血并发症。
2.1 2组NIHSS评分比较 2组溶栓前和溶栓后1 h、24 h、14 d NIHSS评分比较,溶栓前和溶栓后1 h、24 h NIHSS评分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 NIHSS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 2组溶栓治疗14 d后进行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组溶栓后不良事件:(1)再闭塞情况:改良组2例(7%),对照组13例(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内出血发生率:改良组非症状性脑出血2例(7%),对照组5例(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脑实质内血肿)。
表1 2组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溶栓治疗14 d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n(%)]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脑细胞因急性缺血缺氧而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部分侧支循环,有大量尚存活但功能受损的神经元。如缺血半暗带区血流得到迅速恢复,损伤的神经元仍可逆转并恢复其功能[3]。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因此早期尿激酶溶栓是安全有效的。然而部分病例在溶栓有效后12 h内再闭塞,引起严重后果。可能机制[4]:(1)尿激酶溶栓时,激活了纤溶酶,纤溶酶不仅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同时激活了凝血因子Ⅴ,进而加速凝血酶的形成,导致血栓局部行成高凝状态;(2)血栓溶解时,原有的斑块仍部分存在,残留的血栓具有高的致栓性;(3)静脉给予尿激酶后经肝脏快速清除,尿激酶血浆半衰期为20 min 。随着溶栓结束,体内纤溶酶活性逐渐降低,凝血酶活性反而增强,导致新血栓形成,这可能是溶栓有效后再梗死的原因。本研究对照组发生溶栓有效后再闭塞13例(22%),与邵晓、刘家敏等[5-6]报道的再闭塞率23.91%、24%相似。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溶栓后再闭塞发生,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改良组通过改良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关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方案[7],溶栓开始15 min静滴尿激酶50万U,快速激活体内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随后45 min再静滴尿激酶50万U,这样既延长了纤溶酶活性,又避免短时间过度激活纤溶酶,从而避免过度激活因子Ⅴ,进而避免过量凝血酶的形成这一系列级联反应,降低了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改良组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14 d时2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临床预后优于对照组。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下一步需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先给予快速静滴尿激酶50万U,随后再缓慢静滴尿激酶50万U,可有效降低溶栓后再闭塞发生率,改善脑梗死预后,特别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1] Brott T,Adams HP,Olinger CP,et al.Measurement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 clinical examination scale[J].Stroke,1989,20(7):871-875.
[2] 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主编.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
[3] 蒋玉侠.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9-40
[4] 范玉华,黄如训.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5):312-314.
[5] 邵晓.脑梗死溶栓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37-138.
[6] 刘家敏,陈正娜,崔景修,等.干预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11):1 027-1 029.
[7] 国家“九五”公关课题组.急性脑梗死6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01-213.
(收稿2016-05-25)
R734.3
A
1673-5110(2017)02-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