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双+安一方
摘 要: 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对东北民间风俗的描写,生动形象,精彩绝伦,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通过日常生活风俗和神灵信仰风俗两个方面的描写,端木蕻良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具有浓郁东北民间特色的文学世界,倾注了他对东北黑土地文化的深情和热爱。
关键词: 端木蕻良 日常生活 神灵信仰 民俗鉴赏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是指一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及禁忌等的总和。风俗的涵括范围很广,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宗教、岁时、艺术,等等。
某一地域的风俗文化是最能表现这一地域文化的精髓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执著于某一地域特殊风俗描写并取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如鲁迅笔下的鲁镇未庄为代表的绍兴地区独特的民俗乡风:从年终“祝福”、新年祭祀、送灶王爷、拜福神、做“福礼”、迎神赛会到唱社戏、唱目连戏和种种节时吃食,从捐门槛赎罪、买人血馒头治病、为死者入殓到迁葬移坟、清明上坟及种种民间忌讳迷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村镇旧有的民情风俗,使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如老舍的京味小说、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王鲁彦的乡土系列、苏童的江南特色……这些作家笔下那一幅幅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图早已得到文学评论界的认可。东北作家群中获得声誉最高的要数萧红了,她的作品里有很多关于东北风俗的描写: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将这片土地上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來,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东北地域特色。同为东北作家,同样执著于风土人情且小说创作非常有个性的还有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在谈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我自己在创造过程中,追求四种东西,风土、人情、性格、氛围……风土是地方志,是历史,是活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此时此地的人们的活动的总和。人情是意识的形象,是人格的自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表征。性格是一个人社会活动的全体,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河流。氛围是一件事物的磁场,是一件事物在人类心理上的投影。”[1]除此之外,他还执著于当地风光的铺陈和描写。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这种追求,有时甚至近于痴迷。“对于精确性过度的爱好,指使我有着接触各种广泛的或偏僻的知识的必要……我愿意知道当地妇女画眉的技术是否因为这里山黛的青葱,还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只能用篙草来描绘。而且,倘使这里是樱桃园的所在地,土著的贵族妇女就都使用樱桃木炭装扮她们的脸子。那么,在写明这些之前,我就有耐心去调查出此地樱木的价值和出产量,是否允许那素以俭德著称的当地妇女如此地浪费了”[2]。他是如此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追求着地域景观和地域文化,于是便有了科尔沁辽阔的大草原、鴜鹭湖的铜色的雾、蒙古荒原的凄厉的风沙、浑河的湍急的水流,与此相伴的还有那大神的舞动的红裙、震山响的铁腰铃,响彻山谷的马啸,壮观的求雨队伍,繁杂的孝佛仪式……关东大地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无时无刻不在作家的心头萦绕,使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满溢着浓浓的故乡情。
在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中,风俗描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日常生活风俗和神灵信仰风俗。
一、日常生活风俗
端木蕻良早期的文学作品,除了少数几篇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外,大多是描写东北农村的,其主要人物群体是地主和农民,尤其是农民。他的目光一次次投向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的一群,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独特的民俗风情。
《大地的海》开篇即用诗意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村的自然风物和独特风情,描写了东北农民生活的单纯:
单就房子一项来说吧,真是何等的一件原始的艺术!
有泥的地方,就用泥脱成。有沙的地方,就用沙打成。有石的地方,就用石砌成。有河淤土的地方,就用河淤土拍成……多么可爱的质朴呵!
屋顶上,牢牢的铺了一层秫秸,秫秸上铺满一层厚泥,厚泥上再洒一层厚盐,盐泥上再洒一层河淤土,河淤土上再抹一层“秧搅泥”——倘若这房子不会被风吹倒,便也要被房盖给压倒了吧?但是,这就叫作房盖的呀,所谓房盖,就是这个样的呵,不会比这个再多了一点,也不会比这个再少了一点什么的。
至于屋里,惟一可夸耀的摆设,就是那块攘夺了半壁天下的“大炕”了。这炕也许是大穿腔,也许是对面炕,也许是一连厢……然而是“大炕”是一律的。在这上,铺上了一束谷草,摊开了一领秫秸席子,这就成全了一家人家。
条桌上吃饭,灶坑里烧火,这不一切都解决了吗?一身衣服,冬天填上棉花,夏天拆去棉花,一年四季就这样的过去了,冬暖夏凉,还需要什么呢?
这就是东北农民的生活,如同他们脚下的那片大草原一样,荒凉,空阔,无比单纯。他们在这草原之上,抛掷着童年、青春、老死和繁重的工作,在这种单纯的屋子里交代着农民的一生。表面上看端木是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的,语言简单明了,但我们从中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浓浓乡情。
《大地的海》中还有一段关于东北女人生产的描写:
他们都生在土地上,都是土地的儿子。在母亲们意识到他们已经接受了生的指引,要走到人间来抛掷土块的时候,便含羞的伏着身子,告诉老娘婆,未来的儿子就要来了,请把炕席揭开来,好让儿子第一次亲着的人间的事物是土。含着恐惧怕沾污了那单薄的炕席,但她们是不怕醇厚的土的。星星月亮懂得忌讳,但她们对土是不怕的。她们知道土是喜悦这样的。
因为只有土才是儿子真正的母亲。……大地的儿子们来到这里,为了土耕种了、工作了、生活了,然后再回到土里去。……他们便是大地的儿子!
母亲把初生的婴儿的肚脐带埋藏了,报告大地的儿子已经来到人间,这便是人与地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人们把自身和母亲共同呼吸的血管,在降世的第一天割断,埋在地上,这就可作为人与地立约的记号。
同样是描写东北女人生孩子,我们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看到的是残酷和折磨,是女人悲惨命运的写照,而在端木蕻良笔下却是生命与土地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喜悦的,满怀希望的,由此可见出端木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依恋。
在端木的心目中,故乡和土地有着最崇高的位置,是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可取代的。他的每一篇描写东北大地的文字都是对故乡的深情歌颂。那震天撼地的马啸,高傲的“寂寞的云片”一般的鹰,精巧的黄羊子,那一声呼啸令平原变色的怒吼的北风,漫天飞舞的鹅毛片似的大雪花,冻裂的土崖子,那房檐底下挂着的鲜红的大柿子椒和亮黄的癞瓜……所有这一切在端木的笔下都显得那么有滋有味,情趣盎然,就连那左近一带的小屯子的名称,也仿佛有着无限的趣味:刺榆沟、旱沟、白沙包、跑风坡、一慢坡、偏脸汀、一棵树、土台子、芒牛哨、黑嘴子、红土子、石虎子、大洼、大鱼泡、莲花泡、一百一棵树、光顶山老鞑子沟、李大鞋林子、满井、泉头、二十八宿、半截尾巴、光甸、小壕……[3]这一大串相当有地方特色的老地名,读来虽令人感到逼人的贫瘠,然而却铿锵有力,铮铮作响,又因为饱蘸了作家情感的汁液,于是变得更丰满生动。
另外,端木在小说里还写到了“看青”(《鴜鹭湖的忧郁》)、下庚帖(《初吻》)、女人产后呆月子、土葬(《大地的海》)、狩猎(《大江》、《浑河的急流》)等当地民俗,多方面地展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风俗的状态及环境,为我们呈现出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神灵信仰风俗
神灵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发产生的一种神灵的崇拜观念和相应的仪式制度等,如對图腾神、祖先神的信仰。
神灵信仰往往与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人们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发展历史、传统文化有关,因而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特点。如东北各民族民间信仰带有萨满文化特点,南方纳西族民间信仰带有东巴文化特点,彝族民间信仰带有毕摩文化特点,山东一带人们信仰泰山娘娘,福建、台湾等地渔民则信仰海神妈祖。
民间信仰都具有一定的功利实用目的。如农耕民族信仰龙王是为了适时得到降雨,信仰土地神和附近的山神是为了求得好收成,狩猎民族信仰猎神是为了获取更多猎物,一个氏族信仰氏族图腾或氏族祖先是为了增强氏族的凝聚力,以征服自然,抗拒外敌……因而往往伴随一些随时的或定期的祭祀、祈祷仪式。
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有不少关于神灵信仰的描写,比如在《科尔沁旗草原》中,丁家先祖丁半仙施行巫术救人,临终前选定藏龙卧虎格的风水宝地以树立百年基业,丁四太爷借着跳大神的李寡妇的口把丁家勾结官府扳倒北天王所得财产托词为仙家所赐,佛教会副会长王灵仙领驾请龙求雨,为丁家做佛事超度亡魂……此外,像《大江》中描写的九姑娘跳大神,《风陵渡》中的图腾艺术,《大地的海》中关于神松的描述……这些有关神灵信仰的描写使端木蕻良的小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因而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创作,甚至在东北作家群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端木小说中表现的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与他接受民间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萨满教文化的影响。萨满教是过去东北一种民间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跳大神,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一些民族普遍的一种民间信仰。据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介绍,“萨满”一词来源于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教义,没有固定的教堂寺庙,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属于多神崇拜,尤其以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相结合为最显著特征,有时也会吸纳其他宗教的神灵。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驱邪,与天地神鬼交流。
端木蕻良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大地主家庭,他的母亲是满族人,当时萨满教文化广泛盛行于东北大小城乡,极具普遍性和大众性,在当时东北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度过的,萨满们那颜色艳丽、纹饰精美的神裙神帽,那激越昂奋、惊心动魄的铃鼓声音,那粗犷豪放、凶狂邪迷的野性舞姿……在端木幼小的心灵里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并演化成一种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融进他的潜意识中的精神世界,影响他的文学创作。端木的小说中经常有大段大段的关于萨满跳神的鲜活生动的描写,在《科尔沁旗草原》的第二章就有关于萨满教神事活动的精彩描绘:
三间破狼破虎的小马架里面,两道红烛高烧。四周围定了铁筒似的人,大神临风扫地般跳上跳下,震恐,不解,急切,紧张的情绪,通过了每个人的心灵。大家都注意看着大仙的一举一动,想在那里懂得了自己的命运,也懂得了丁四太爷的命运。
响腰铃震山价响。
当子鼓,丁丁东,丁丁东,东,东。
穿火鞋,缕红绦,吞整纸子香,一切都在人的惊奇的震慑的注意里滚过去。
于是李寡妇,一个膀子挎了两把扎刀,左手中,另外的一把,没命地向下边的刀刃子上钉,卡,卡,卡……
又是腰里带的四个铁钩子,一个钩子上挂一桶水,全身像一窝风轮起来……
当子鼓,爆豆价响,煽拂着一种惊心动魄的感情。炼丹的丹球,在每个人的眼前都浮动起来。人们神秘地,震恐地,希冀地,也看热闹地瞪起两颗眼睛,丹球慢慢地凝固了,凝固成红毡桌前的半斤对的牛油烛。
眼睛凝住了看着红烛,大神还是超乎自制地狂妖。
扎拉子满脸冒着油汗,心里非常玄虚,左说右恳,大仙总是凶凶妖妖地乱砍乱跳。
这段跳神场景细致出色的描述,拉开了《科尔沁旗草原》的序幕,揭示了整个丁氏家族罪恶的发家史,同时使小说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江》里也有类似跳神的情节。这次跳神的目的是治病,小说中写到贫穷的六姑姑为了给大儿子治病请来远近驰名的九姑娘跳大神:
这时,荒凉的村子,鼓声响了。
巫女的红裙,一片火烧云似的翻着花,纹路在抖动着。金钱像绞蛇,每个是九条,每条分成九个流苏往下流,红云里破碎的点凝着金点和金缕的丝绦。
同样是描写东北女人生孩子,我们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看到的是残酷和折磨,是女人悲惨命运的写照,而在端木蕻良笔下却是生命与土地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喜悦的,满怀希望的,由此可见出端木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依恋。
在端木的心目中,故乡和土地有着最崇高的位置,是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可取代的。他的每一篇描写东北大地的文字都是对故乡的深情歌颂。那震天撼地的马啸,高傲的“寂寞的云片”一般的鹰,精巧的黄羊子,那一声呼啸令平原变色的怒吼的北风,漫天飞舞的鹅毛片似的大雪花,冻裂的土崖子,那房檐底下挂着的鲜红的大柿子椒和亮黄的癞瓜……所有这一切在端木的笔下都显得那么有滋有味,情趣盎然,就连那左近一带的小屯子的名称,也仿佛有着无限的趣味:刺榆沟、旱沟、白沙包、跑风坡、一慢坡、偏脸汀、一棵树、土台子、芒牛哨、黑嘴子、红土子、石虎子、大洼、大鱼泡、莲花泡、一百一棵树、光顶山老鞑子沟、李大鞋林子、满井、泉头、二十八宿、半截尾巴、光甸、小壕……[3]这一大串相当有地方特色的老地名,读来虽令人感到逼人的贫瘠,然而却铿锵有力,铮铮作响,又因为饱蘸了作家情感的汁液,于是变得更丰满生动。
另外,端木在小说里还写到了“看青”(《鴜鹭湖的忧郁》)、下庚帖(《初吻》)、女人产后呆月子、土葬(《大地的海》)、狩猎(《大江》、《浑河的急流》)等当地民俗,多方面地展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风俗的状态及环境,为我们呈现出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神灵信仰风俗
神灵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发产生的一种神灵的崇拜观念和相应的仪式制度等,如對图腾神、祖先神的信仰。
神灵信仰往往与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人们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发展历史、传统文化有关,因而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特点。如东北各民族民间信仰带有萨满文化特点,南方纳西族民间信仰带有东巴文化特点,彝族民间信仰带有毕摩文化特点,山东一带人们信仰泰山娘娘,福建、台湾等地渔民则信仰海神妈祖。
民间信仰都具有一定的功利实用目的。如农耕民族信仰龙王是为了适时得到降雨,信仰土地神和附近的山神是为了求得好收成,狩猎民族信仰猎神是为了获取更多猎物,一个氏族信仰氏族图腾或氏族祖先是为了增强氏族的凝聚力,以征服自然,抗拒外敌……因而往往伴随一些随时的或定期的祭祀、祈祷仪式。
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有不少关于神灵信仰的描写,比如在《科尔沁旗草原》中,丁家先祖丁半仙施行巫术救人,临终前选定藏龙卧虎格的风水宝地以树立百年基业,丁四太爷借着跳大神的李寡妇的口把丁家勾结官府扳倒北天王所得财产托词为仙家所赐,佛教会副会长王灵仙领驾请龙求雨,为丁家做佛事超度亡魂……此外,像《大江》中描写的九姑娘跳大神,《风陵渡》中的图腾艺术,《大地的海》中关于神松的描述……这些有关神灵信仰的描写使端木蕻良的小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因而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创作,甚至在东北作家群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端木小说中表现的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与他接受民间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萨满教文化的影响。萨满教是过去东北一种民间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跳大神,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一些民族普遍的一种民间信仰。据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介绍,“萨满”一词来源于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教义,没有固定的教堂寺庙,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属于多神崇拜,尤其以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相结合为最显著特征,有时也会吸纳其他宗教的神灵。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驱邪,与天地神鬼交流。
端木蕻良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大地主家庭,他的母亲是满族人,当时萨满教文化广泛盛行于东北大小城乡,极具普遍性和大众性,在当时东北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度过的,萨满们那颜色艳丽、纹饰精美的神裙神帽,那激越昂奋、惊心动魄的铃鼓声音,那粗犷豪放、凶狂邪迷的野性舞姿……在端木幼小的心灵里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并演化成一种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融进他的潜意识中的精神世界,影响他的文学创作。端木的小说中经常有大段大段的关于萨满跳神的鲜活生动的描写,在《科尔沁旗草原》的第二章就有关于萨满教神事活动的精彩描绘:
三间破狼破虎的小马架里面,两道红烛高烧。四周围定了铁筒似的人,大神临风扫地般跳上跳下,震恐,不解,急切,紧张的情绪,通过了每个人的心灵。大家都注意看着大仙的一举一动,想在那里懂得了自己的命运,也懂得了丁四太爷的命运。
响腰铃震山价响。
当子鼓,丁丁东,丁丁东,东,东。
穿火鞋,缕红绦,吞整纸子香,一切都在人的惊奇的震慑的注意里滚过去。
于是李寡妇,一个膀子挎了两把扎刀,左手中,另外的一把,没命地向下边的刀刃子上钉,卡,卡,卡……
又是腰里带的四个铁钩子,一个钩子上挂一桶水,全身像一窝风轮起来……
当子鼓,爆豆价响,煽拂着一种惊心动魄的感情。炼丹的丹球,在每个人的眼前都浮动起来。人们神秘地,震恐地,希冀地,也看热闹地瞪起两颗眼睛,丹球慢慢地凝固了,凝固成红毡桌前的半斤对的牛油烛。
眼睛凝住了看着红烛,大神还是超乎自制地狂妖。
扎拉子满脸冒着油汗,心里非常玄虚,左说右恳,大仙总是凶凶妖妖地乱砍乱跳。
这段跳神场景细致出色的描述,拉开了《科尔沁旗草原》的序幕,揭示了整个丁氏家族罪恶的发家史,同时使小说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江》里也有类似跳神的情节。这次跳神的目的是治病,小说中写到贫穷的六姑姑为了给大儿子治病请来远近驰名的九姑娘跳大神:
这时,荒凉的村子,鼓声响了。
巫女的红裙,一片火烧云似的翻着花,纹路在抖动着。金钱像绞蛇,每个是九条,每条分成九个流苏往下流,红云里破碎的点凝着金点和金缕的丝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