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 缪宇韵 杨洁 任禹舜
[提要] 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并表现在心理、思想、行为处事的态度中。这些特征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本文着重对本三院校大学生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宿迁学院为例,为本三院校的教学管理建言献策,从而打造教学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本三院校;大学生;群体特征;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本三院校大学群体特征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码:2016XSJ004);项目主持人:郭庆、缪宇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6日
一、本三院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一)身心健康问题突出。现阶段,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入手。在生理健康方面,我们发现经常锻炼的人数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0%,不锻炼的人有24%,还有56%的人只是偶尔锻炼。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严重缺乏锻炼,体质堪忧;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等特点。造成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又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教学理念的偏差和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首先,高校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身心健康被忽视;其次,社会不良风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多样化和文化的多元化都给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带来了冲击。
(二)成才观念多样化,但缺乏自我认知。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成才观念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并紧贴时代的潮流。但该类群体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客观的评价,成才观念趋于理想化而脱离自身实际。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学生群体在成才观念上缺乏主见,他们的成才观念大多是受父母、老师的影响,或者是受自己身边朋友和环境的影响;第二,学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忽视了对学生的目标引导、过程指导,弱化了学校在学生群体中引路人的角色;第三,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不善于分析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选择自己的成才目标。
(三)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超我”意识模糊。问卷调查显示,平时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37%,需要他人督促的占52%,没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占11%。从调查显示的结果不难看出,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的问题在这类群体中反映明显。该类大学生由于“本我教育”的缺失和“自我认知”不足,从而造成他们“超我”意识淡薄,最终导致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步和分化现象。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思想认知丰富但行为惰性明显;第二,逆反心理控制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第三,受挫能力不足,害怕失败,喜欢不劳而获。
(四)就业观念务实化和理想化并存。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关注的重点话题。作为本三院校的学生,就业更是难中之重。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引导下,大学生就业观总体上趋于务实化,但也存在理想化现象。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个体的就业期望超过了社会的需求;二是就业存在从众心理,就业目标模糊。在就业观形成的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不能对现实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从而造成就业观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三是缺乏社会服务意识,重“小我”轻“大我”。有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性,甚至对职业进行高低贵贱的划分。
二、本三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学管理中人性化理念渗透不够。传统的教学管理长期受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高校的管理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甚至有权利至上的观念。这些管理者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行政事务来对待,按照规章制度按部就班。但是,这样的管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致使管理出现很多漏洞和缺陷,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管理的内涵缺乏广度和深度。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的内涵上过分强调规范、统一,善于用统一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学习,这往往导致教学管理的内涵缺乏广度及深度。因为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群体,群体的特征又往往是多样化的。如果教学管理只用同一种量化指标或者是定性指标来衡量这个群体所有的学生难免有失偏颇,不能做到客观、真实、全面。还有一种情况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仅仅在于解决表面问题,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和教学管理的深度。这种情形会给管理者传达错误的信息,在管理者认为问题解决的时候下一个同样的问题就已经在酝酿了。
三、对策建议
(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身心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希望,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身心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教育方面,学校应安排有经验、有阅历的心理老师和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心理辅导小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思想疏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定期开展一些心理教育讲座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可发展、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生理健康方面,學校应该加大体育投资建设。例如,完善运动器材的建设和维护,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积极制定完善的体育考核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做到实时、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体质状况,扎扎实实地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贯彻落实。
(二)变学生的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群体的管理过程中,基础的工作便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尤为重要。
1、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依赖。学校首先要让大学生群体树立主人翁意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改变他们过度依赖家长或老师管理的不良局面。学校还应该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强制性,加强管理过程的指导、监督与控制。
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才能。学生干部群体往往是该类群体的领头羊,校方应该重视学生干部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才能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和增强管理制度的适应性。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锤炼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实践是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群体易得到满足感,从而鼓励学生将自我管理行为内化为自有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会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无形中加强了“本我教育”。
(三)人才培养机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时代的主流,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前提。
1、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应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做到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结合,在充分考虑到各个家庭实际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脱离实际。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首先要会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在实践过程加强监督反馈机制,实时关注过程的动态发展,能够做到及时调整,做到理论和实践都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1、高校老师对同学们要进行当前就业状况的分析,认清就業形势,帮助他们解决在择业和创业方面的问题,既要满足自己对未来生活、职业的理想,又要满足如今社会的需求。正确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规划。
2、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优胜劣汰一直是恒古不变的,那就需要我们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正确认识自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自身职业能力进行正确的测试和分析,结合自己的优势,做出最正确、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3、在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基础上,要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大体上需要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最基本的知识、实践等方面能够掌握。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对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高校可以联合企业、社会合作,通过一系列完善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兰芳.“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探析[J].山东青年,2013.8.
[2]陈伟.浅议新时期高校班主任的素质与工作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7.1.
[3]陶国富.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及其导向[J].社会科学,1989.12.
[4]王麟凯.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特征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