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欣
[摘 要]
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是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由不信到真信的必然措施。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偏差”在于对重大理论问题阐释不足,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质疑。将重大理论问题融入课堂,融入社会实践,融入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有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关键词]
重大理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2-0040-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是行动上的“巨人”与语言上的“矮子”[1]仍是困扰中国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涉及意识形态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不敢说、不愿说,既造成“西强我弱”的话语局面,又对我国现行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形成较大冲击。反映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重大理论问题阐释的“缺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进一步加剧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裂变整合的难度。把握大学生的关注点,针对社会热点,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打赢意识形态反击战的重要保障。
一、重大理论问题的逻辑结构体系
高校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阐释,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的教育过程。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需要明确重大理论问题的内涵、建构主体,进而论证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阐释的必要性。
(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内涵。重大理论问题,相对于一般理论问题而言,是指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重要引领作用,并且涉及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些问题的阐释,从国家层面来讲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从高校层面来讲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重大理论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2]
从理论支撑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重大理论问题的现实理论基础。因此,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第一,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到回应时代主题、应对时代挑战。
從高校实践来讲,重大理论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回应学生的理论困惑,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一实践过程,既不能“无力无味”,也不能“无形无神”,[3]做到形神兼具,还需要做到:一是理论性话语向表达性话语的转变,能够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回答学生的困惑,避免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二是防止“碎片化”话语使具体问题的讲解脱离思想政治理论的整体性建构;三是注重情理交融,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也要通过技术手段等等做到教育过程的可接受性。
(二)阐释重大理论问题的主体。高校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存在两个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在校大学生。从这两个主体的任务来看,前者是教,后者是学。但是教与学并非是对立的,“对‘教法的研究和改革,实际上是和对‘学法的研究和改革联系在一起的”。[4]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双主体的互动共融。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教师要占据主导性地位,要通过专业性、学理性的教育引导舆论走向。
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并非意味着无视学生在理论探讨中的独立性。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目标指向在于大学生的接受性和认同感,在于转化为实践上的自发、自觉。从另一层面来讲,哪些重大理论问题应该在高校重点阐释,哪些则可以简略讲,哪些可以不讲,都是要根据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认知来加以考虑。大学生是高校的直接教育对象,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选择的依据对象。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话语交流,才能有利于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
二、重大理论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在信息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受到质疑。第一,从主体外在环境看,信息的复杂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第二,从主体内在因素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偏重于自我现实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第三,从高校教育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有待提高。社会发展不可逆转,大学生的特点难以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一)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需要。从目前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说教式”的话语难以反映学生诉求,理论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二是实践性的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局限于“蜻蜓点水”,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内容的安排、方法的择取以及话语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下,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更多来自于缺乏学术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的说教难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话语。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就要通过重大理论问题做出让学生信服的解释,从而解构西方话语,增强中国话语的吸引力,“因为解构了一种话语,也就意味着建构了另一种‘现实”。[5]由此,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一方面在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另一方面在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话语影响力。有研究者认为,良好的传播效果,自讲述者信息发出后,接受者系统需要“获取或接收→过滤→整合→重构→认同或接纳”五个环节才能实现完整的传播过程。[6]从这个传播链可以看出,“获取或接收”处在首要位置,关系到话语能否被认同或接纳。因此,提升话语说服力、增强学生的信服力,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对于重大理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说不清、不好说而不说,高校不说,网上乱说,其结果必然是把学生推向了网络之中,造成高校话语权的式微。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越应该旗帜鲜明地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表态和阐述,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用理论和事实与学生展开讨论。
(二)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是构建高校话语范式的需要。高校的话语范式,在于高校用贴近学生的话语为学生解疑答惑,这种话语范式包含两方面的合力:一方面是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一方面是理论话语与现实话语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面临的问题有理论问题,也有现实问题,从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关系来看,在涉及重大现实问题时,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就无法提出让人信服的话语。比如对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这个现实问题,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的个体主体性与社会主体性的关系来阐释,就很难解释清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当然,理论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现实作为支撑,不用近代以来的历史现实说话,又如何让学生理解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历史的梦?又如何让学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就在于直面学生的问题,有效回答学生的问题,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往往处于统领地位,大的问题讲清楚了,小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三)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是强化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问题,关键一点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问题的解释能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当然,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在信息化社会,相比自媒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虽然经过精挑细选,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但在速度上远远落后于网络,造成高校话语影响力的下降。解决当前话语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点解决好几个重大理论问题,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阐释的几个着力点
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安排,有效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进行融合。
(一)强化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衔接,回应时代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既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包括一系列的社会焦点等问题。大学生作为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群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面也比较广泛。无论是涉及南海等主权问题,还是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十八大以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脱贫、教育、住房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并做了一些阐释。这些阐释,是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呈现,既是化解大学生困惑的理论支撑,也是回应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義制度、选择改革开放必然性的现实热点。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回答社会热点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回答重大理论问题的前提。
(二)突出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特点。重大理论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讲,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讲。基于问题逻辑的重大理论问题阐释,在于突出问题导向,从大学生最关心、最急需、最能涉及大学生意识形态走向的问题出发,重点加以解决。问题意识导向,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分析学生成长需求;第二,引导性学生提出问题;第三,准确解答学生问题。[8]学生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的指挥棒。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从大学生的认知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进行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抓住学生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注重动态监测,做到及时发声。思想政治教育,在于面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构成全方面的教育整体,要对教育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动态监测。有研究认为,动态监测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对学生思想意识现状上的把握,二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进行科学分析,三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的实时监测。[9]这三个层次,注重了从对大学生需求的把握到事后的评价,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性、动态性的全过程。
(四)整合嵌入路径,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高校主动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阐释,不是简单开设一门课程,亦非是专门开展主题教育,而是要把重大理论问题嵌入到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构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第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主渠道,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重大问题对接,通过分散讲解与集中论述相结合,形成思想引导的牵引力。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与重大理论问题相关的实践教学,如实地参观、专题调研等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认识。第三,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作用,主动融入到学生对重大问题的讨论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是肆意干涉,而是通过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见解。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非权力影响力、校园文化的氛围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认知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曙光,周梅玲.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9-30.
[3]曹峰.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的路径探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6(5).
[4]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5]袁三标,杜奋根.资本全球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安全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6(3).
[6]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忻平,王天恩,谢宝婷.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路径研究——基于上海大学试点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9]邹斌.全局·过程·效用:整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维度与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1.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