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生实际获得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

2017-02-20 15:14张凤华向姣姣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科研教育资源供给

张凤华++向姣姣

北京市“扩优”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2014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北京市基础教育展开了大力度、深层次、高频度、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改革始终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强化政府统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四个项目为重要支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

两年多来,在政府部门主导、合作单位配合、专业机构助推和中小学校的努力下,“扩优”改革项目有序运行、有效实施、有力保障,取得了教育资源结构优化、投放精准、配置高效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26所高校,21家市、区教科研部门,13家民办教育机构,支持全市230余所中小学校,惠及近20万学生。市级投入资金近5亿元。“扩优”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问卷调研中,88%的項目学校对项目实施评价在“满意”以上。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四个“扩优”改革项目组推出“扩优”系列报道,以期让一线教育工作者了解北京市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北京经验。

“扩优”设计思路: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精准供给

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教育的投入保障、普及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过去一段时间,择校问题成为困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顽疾,特别是在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了首都基础教育的形象,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择校热,上好学难,究其原因,首先是首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其次是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向少数学校和群体集中;再次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和来源较单一。稀缺的优质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旺盛、多元的需求难以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理念指引下,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剖析,以“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为着力点,推动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明确改革思路和目标。

一是统筹资源,丰富基础教育供给层次和主体。充分发挥首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打破系统和社会界限,打破公办和民办的界限,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界限,整合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等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改革发展,横向上实现资源的联通拓展,纵向上实现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有机衔接。

二是发挥优势,增强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效益。充分发挥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等不同资源供给主体的优势,精确定位资源供给内容。高校引领和带动中小学提升办学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开发特色课程、推进学科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加强师资培养。教科研部门专业力量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以课堂教学改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等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发挥民办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在学法指导、教学研究、考试研究、社团建设等方面服务学校学科教学,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元需求。发挥高校和社会力量引进外教来源渠道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弥补普通中小学外教资源不足的短板,助力英语教学改革。

三是合理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精准投放与对接。坚持公平取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将政府统筹整合的优质资源重点投放给百姓身边的、有一定发展空间的普通学校,向重点承担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的学校倾斜。坚持需求导向,尊重学校自身的发展意愿和内在需求,自上而下投放资源和自下而上选择对接相结合,促使供需有效衔接。坚持服务导向,以优质资源供给服务于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积极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扩优”项目管理:精细、有效

在明确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精细管理,把改善和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为重要的任务来抓,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主体责任,重统筹、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确保供给侧改革有实招,做实功,见实效。

在推动模式上,强化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推进,部门协调联动,专业引领支撑,项目单位主体落实的立体式工作体系。二是完善政策依据,市教委和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三个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组织实施、责任分工、经费使用以及管理要求。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对改革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扩优”改革项目所需经费纳入市级年度经费预算,有效保障了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注重部门协调,在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改革项目特点,经费投入向软件倾斜,激励和保障高校、教科研部门更多地输出智慧,加大智力支持力度。在市人力社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适当放宽了外教来华工作的条件限制,有效拓宽了外教来源。

在实施策略上,强化过程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一是突出专业引领,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管办评分离的思路,实行项目委托管理制,四个“扩优”改革项目分别委托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四家具有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机构,对项目实施进行专业引领、日常管理和指导推进。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了培训调研、核心组例会、月报简报、绩效评估等系列工作制度。三年来,共组织市级培训23次,2300余人次参与;实地调研近60次,实现项目各区全覆盖;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召开现场会、推进会13次;每月召开一次“扩优”改革项目核心组例会,定期研究会商项目工作;建立项目月报制度,在月报基础上,报送综合改革简报12期,政务信息专报4期。三是宣传及时跟进,和新闻宣传部门建立协商机制,主动提供宣传素材和线索。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扩优”项目被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60余次,为项目实施营造了宽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扩大了改革项目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效果评价上,强化质量要求,加大绩效监督。一是构建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体系。北师大、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分别研制了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估。2016年,所有项目都开展了关于实施效果的专项调研,全面总结梳理了三年来项目实施的成效、经验和不足,完成四个项目共计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二是强化资金使用效益,“扩优”改革项目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范围。2015年,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接受市财政局组织的第三方绩效考评,取得了绩效考评综合“良好”等级。三是根据绩效完成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如及时调整了海淀区部分项目学校民办教育机构对接单位;外教项目及时补充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两家单位,调整年度实施目标等。

精细化的管理为“扩优”改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支持单位和各项目学校主动作为,创造性地落實“扩优”改革项目实施要求,逐渐探索形成了以尊重发展需求为重要前提,以优化资源供给为根本途径,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政策支持为有力保障,以学生实际获得为最终目标的优质资源整合新模式,推动优质资源扩大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内容和模式更加丰富,学校师生实际获得不断提升,实施效果得到多方认可。调研数据显示:70.6%的“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学校认为“学校品牌显著提升”,超过80%的家长认为大学支持学校发展,令其更有信心。在教科研部门指导下,教师在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方面提升最为明显。75%的民培项目校认为有必要继续合作。引进外教学校超过90%的学生在英语口语、听力和词汇水平方面有所提高。

“扩优”发展方向:

广覆盖、提水平、可持续

尽管“扩优”改革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效,但是在项目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项目推进力度不均衡。部分单位和学校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加之项目单位本身占有的资源、特色、管理水平不同,逐渐出现较大差距。二是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源,对接中小学发展需求,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三是项目学校的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增强。“扩优”项目不是中小学对支持单位的路径依赖,而是要激活中小学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自主、持续发展。四是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调动相关单位、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阶段,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要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质量,使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广覆盖、提水平、可持续。

一要坚定改革信心。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逐步形成了基础稳固、来源广泛的基础教育统一战线。下一步,要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凝聚发展共识,坚守教育责任,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巩固和深化已经形成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模式。扩大项目实施规模和覆盖面,项目学校进一步向郊区、向一般校倾斜,着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优质、多元、丰富的资源供给。

二要提升项目质量。加强整体规划,把“扩优”改革项目纳入市、区、校、项目单位长期发展规划,与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将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进一步处理好外援和内生的关系、重点和全面的关系、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聚焦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研究、精准发力、整体促进,切实提升优质资源配置的效益,实现学校自主成长、主动发展。

三要健全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市级统筹,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和财政、人力社保等相关部门以及高校、教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改革合力。以修订项目管理办法为契机,落实改革项目配套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依据实际工作量和绩效情况实行差异化经费支持标准;调整项目拨付方式,进一步明确经费支出方向和内容,使经费使用更加切合实践和管理的需要。持续规范项目管理和项目运行,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形成规范、有效、顺畅的管理体系。

四要加强成果宣传。固化经验成果,加大宣传力度,以“扩优”改革项目校为重点,树立和创建一批师生受益、家长满意和社会认可的新的学校品牌,布局首都基础教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市级项目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激发学校发展内在动力,让“扩优”改革项目实施成为学校自我提升、自主发展的机遇,形成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使优质资源切切实实转化为优质教育,转化为发展动能,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改革项目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质量的有效举措,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北京市教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持续深化改革,坚定方向,完善措施,巩固成果,以首善标准推动首都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优质、创新、开放发展。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教科研教育资源供给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爱是一种恒久的修炼——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科研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