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兰
初中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策略
冯景兰
语文学科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有效方式。此外,语文还具有交际的作用,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提供语言材料,因此,教育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但是在语文教学教学中,教师却出现了一定的误区,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1.对学生缺乏科学引导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对待语文这门课程总是偏向于知识记忆,要求学生掌握语文课文中的知识,而没有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地理解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不仅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而且由于记忆的知识容易产生遗忘的原因,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从而制约着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方式中,学生难以真正地感受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美感,这对提升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相违背的,从而严重地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
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依然是通过考试大纲组织教学,课堂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流于知识表面的问题,并没有结合语文课文中向学生输入真、善、美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没有吸取精华的知识。此外,有的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语文教学方式,统一地采用一种教学方式,就连具体实施语文的环节也是一样,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地失去兴趣,而初中语文教学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3.语文教学策略不恰当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单纯地掌握语文知识,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知识,积极掌握语文中所蕴含地深刻道理。但是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当前的语文实际情况,例如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等特点,而依然根据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地开展教学,使得语文课堂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好地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1.教师需要做到以生为本
素质教育是需要教师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交流,共同探讨语文知识。此外,教师需要按照学生不同的语文知识储备以及接受情况而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其中涉及了许多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义、诗词、虚词理解等,学生感到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则需要适当地加强引导,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文言参考工具书,供学生自行解决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字、词的含义,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师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好为人师表的形象,自己充分地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加强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积极地拓宽自身的知识涉猎范围,便于在开展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语文文章。例如《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属于科普文,其中讲述了科学研究领域中所出现的新型成果,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除了可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角度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教师介绍这些最新的科学成果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语文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其中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激发初中学生不断深入探索知识的兴趣。
3.创新语文教学,更好地启发学生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语文课文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现对初中学生进行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在现代化的方式中找到创新语文知识呈现的渠道,如教师在讲《观潮》这篇文章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潮水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潮水的气势,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再进入文章内容的学习。再如学习《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者是网络资源收集等方式先了解端午的来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调动初中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正视误区,结合新课改的指导文件加快调整语文教学方式,更好地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语文教学,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探索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无棣县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