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崔君
日前,南京某大学有学生爆料,该校要求校内社团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何来此举?据该校一名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说,学校现在格外重视考研率,不仅社团招新延后,校园的文体活动也会减少很多。中学追求升学率,大学追求考研率,一脉相承,无缝衔接。如果把单纯地追求升学率视为教育之“癌”,此大学之举显示出些许“癌”细胞扩散的迹象。
教育之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弃德、人于不顾,升学率、考研率再高,于国于民有什么意义?乌泱泱的求职者中大把大把的名校生、研究生,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堪用之才——这并非夸张或鲜见。原因也不难推究,人家学校的教育是奔着迎考去的,管你用人单位合不合用。
唯升学是瞻的长远危害是可怕的。
众所周知,物理乃自然科学一大基础学科,对科技进步、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从浙、沪两地高考报名数据反映出的一个趋势是物理学科遇“冷”。因为,“3+3”方案中,选考科目出自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这7门,物理比较难学,选考物理很难得高分。浙江省柯桥中学是物理名校,然而2019届近800名学生中高考时选考物理的仅为220人左右。
学习是为了什么?升学是为了什么?选专业是为了什么?
钱伟长进大学时本立志学文,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决定弃文从理,科技救国,最终成为举世闻名、为国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说过一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而对很多现在的学生而言,也没有专业,高考需要就是他们的专业。
幸而,有些学校是有见识的。清华大学推出了“第二成绩单”,成绩单上没有分数,主要用于认证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志愿公益等多方面表现。
其实,所有的学校——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该设有两份成绩单。因为,对个体而言,没有“第二成绩”,他注定只是“残次品”,于国于民也没什么大用处。
●新学年开始,北京针对20多万大学新生开展“新生引航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引航——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激发年轻人的文化兴趣,需要让他们更多地进入“文化场景”。或许,在雪后的故宫漫步一小时,对于传统文化的体认,也可能强过在教室里死记硬背一整天古书。
(《人民日报》)
●每到开学季,总有一些媒体喜欢关注名校的一举一动,而一般学校,尤其是基层和乡村学校如何开学,却极少有媒体去关注。媒体关注代表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盼。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在关注教育的时候,可以为名校锦上添花,但更应多到乡村和薄弱学校去做雪中送炭的事,让乡村和薄弱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们,感知到同样的尊重和关切。
(《中国教育报》)
●每逢教师节,不少家长为了表达感谢,会给老师来一番礼品礼金“轰炸”——充话费、快递送礼、发红包,让有的老师苦不堪言,比如,刚入职的老师把话费转账还回去后,当月生活费所剩无几。不少老师坦言教师节成了“教师劫”,而他们只想安静一下。
(《长江日报》)
●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关于“溺水怎么救护”的内容存在“致命错误”——教材传授的“小孩溺水可采用倒置双脚控水”是国外30年前就已淘汰的做法。这个错误被一位小学生指出,而这本教材通过审查后已使用了10年。这也给素质教育提了个醒,那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真正“消化”。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