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

2017-02-18 23:57:30刘广武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者学困生素质

○刘广武

今年三月,拗不过几位朋友的劝说,已过53周岁的我终于买了一辆小轿车。实话说,提车前后,我是很矛盾的。一是驾驶证还是9年前考取的,以后再没摸过车;二是自感天生对摆弄机器不“感冒”,担心买回来开不了,闹笑话。所以,当朋友帮我把车提回来后,我还自嘲说“争取练俩月再上道”,说完心里还担心练俩月能不能出师。而事实是,仅用一周,五次陪练后,我就自己上道并逐渐在城区驰聘了。当然,我知道,离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还有相当距离,但起初的那种担心和恐惧,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我也因此平添了诸多自豪。

总结这一过程,我有了两点小认识:

一是“向后看齐”。就是要多和那些同在驾校学习,动手、协调能力和自己相当或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拿他们为参照,增强自信,不断用“他们行,自己也一定能行”来暗示自己,鼓励自己。

二是“知难行易”。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一件事情,一个道理,理解、明白容易,但是能够做到,能够持之以恒则很难。比如,克服一个缺点,丢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等。但我这次练车,却是经历了一个“知难行易”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没正式上道前总感觉很困难,满大街都是车,往来如梭,有那么多标线、标识,还要提防横冲直闯的行人、“骑手”,且因与上次摸车已间隔多年,怕坐进车哪都不敢碰,于是畏难情绪不断加重。而到了坐进车里,实际操作起来,却感觉远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之前,本身缺乏实际体验,思想认识被一个“难”字先入为主占据了,所有的推想都被难”字所控制。其实,我所认为的有些个“难”不过是假象。而一旦开启了实践模式,就迅速颠覆了原有认识,不仅很快就掌握了驾驶上路的技能且日益熟练,自信心也是满满的了。

因为一直做教育,关注教育,由自己学开车这件小事,也就自然联想到了教育。尤其是想到了对那些素质平平、基础一般、甚至有些“欠账”的学困生的教育。

平素,我们搞教育的,总愿意给学生灌输“向前看齐”的意识。以便让他们学有目标,行有样板。这对于素质、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一般学生或是学困生而言,则可能会因为标准过高,令他们难以企及,以致因连续的失败而丧失信心。

能不能突破思维定势,来个180度大回旋——“向后看齐”?让那些学生看看平时和自己成绩相仿的或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以此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提振信心。比如,一道题、一门课,如果与自己同样水平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都能解开、学好,自己肯定也能啊。XX同学平时说个话、聊个天嘴皮子都不太利索,他都能写好作文,自己为什么不能?

再有就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像我练车前那样在心里放大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体验、引导等手段破除学生心中的那块“畏难石”,鼓励其大胆尝试。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不去做,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而一旦做开了,方知不过如此。

一个人在定位自己时往往有认识误区。以我为例,对开车这门技术,我之前自认我是一个能力平平者。但是,当我品尝了成功,找到了自信,并逐渐成为一个熟练的驾驶者之后,我就觉得可能在这方面我也并不差,资质起码也是平均水平。

一名学生,和那么多同学坐在一起,比较之下难免生出一些我不如别人、我做不到的心理,尤其在成绩单上排位靠后者。而他的能力究竟如何,他自己并不一定清楚。作为教育者,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并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只要我们引导他们迈出第一步,多包容、多鼓励,因材施教,让他们切实体验到他们能行、能成功,他们就一定会重塑自我,自信前行。

猜你喜欢
教育者学困生素质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6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8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44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44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