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良(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桐乡 314500)
课例探析
乡土资源在《生活与哲学》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为例
陆国良(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桐乡 314500)
《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历来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哲学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契合,才能化难为易。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乡土资源运用到哲学教学的不同教学环节中,具有激趣启智、涵养情感、助推生成、提升素养等特有的价值。
乡土资源;哲学教学;环节运用抽象性与高度概括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未能带领学生真正
《生活与哲学》教学历来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一是与哲学本身的特点相关,哲学具有以探究的精神“追本溯源”。哲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学生的本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分析其中的道理,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从而实现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有效过渡。如此,不仅符合哲理产生的逻辑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
什么是学生的本真生活?本真的生活应当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相符合,与学生的文化认知相契合,是一种“接地气”的状态,即一种“乡土”的状态。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将乡土资源运用到《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本文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教学为例,谈谈乡土资源在哲学教学的导入、讲授新课、结尾等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1]。精彩的导入设计能将学生的思维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个悬念。
上课伊始,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四件物品:三块形状各异的毛竹板,一把折扇。然后设问:大家是否知道这些物品的用处?
四件物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简单的设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绪,大家七嘴八舌,好是热闹。有的说是“快板”,有的说是“说书”用的道具……
学生虽基本能判断出是演出道具,但始终未能说出这四件物品真正的“幕后主使”。教师继续卖关子:这四件物品,我市石门镇有一位名叫邱学良的老爷子用得特顺溜,他一手拿折扇,一手拿竹板,边敲边唱,唱出了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班里有石门镇来的同学顿时反应过来,老爷子用这几样东西演奏的就是桐乡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跳”。班中大部分同学不知道“三跳”这门桐乡传统艺术。然而,学生的胃口已经被吊起,好奇心充斥他们的心头。
接着笔者对“桐乡三跳”的历史渊源作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对“三跳”的“前世”初步了解后,笔者设问:“三跳”这种民间曲艺是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加以思考,很快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
学生对一些现象往往有过一些浅尝辄止的体验,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会产生认识上的困惑。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些困惑来设置教学悬念,创设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解惑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在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道理的同时,增强对“三跳”艺术的兴趣,笔者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即让学生欣赏一段“三跳”演奏视频。该视频的名称为《桐乡是个好地方》,主要介绍了桐乡各个地方的特色,描述了桐乡人民的生活状态。演奏者正是“桐乡三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邱学良老师。三分钟的纯桐乡话演唱,让学生的亲近感油然而生,曲目中描述的桐乡各地的特色,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自己耳濡目染、魂牵梦萦的家乡,对于家乡特长的自豪感洋溢在脸上。此时此刻,不用过多繁杂的言语来解释,只要轻轻“一拨”,学生便很清楚“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其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已伴随着曲目的演奏,了然于心。
当学生还沉醉于《桐乡是个好地方》所描绘的家乡之美中时,笔者话锋一转,指出当前“桐乡三跳”艺术保护的困局。由于缺少接班人,“桐乡三跳”也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艺术是需要传承的,因为它的传承性,使得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真正的艺术,是能够与时代相适应的,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给人以情感的力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等道理,也就理解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难点知识,同时也隐约觉得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就应该让学生对教材知识有需求感,最主要的就是用生活中常见实例来充实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生于斯,长于斯”,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适时加入乡土资源,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教学应该具备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的功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哲学观点的灌输。要引导学生追求智慧,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铺路搭桥。因此,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尤为重要。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2]巧妙设置空白点,可以架起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桥梁。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一个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预设了一个辩论环节,辩题是:“三跳等民间曲艺后继无人,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保护乡土文化值不值?”这一辩题可探讨性强,因为桐乡的乡土文化有很多,政府不可能出资保护所有的乡土文化。这样“粗糙”的设计,是教师有意为之,目的是为学生的自我创造留下余地。
“粗糙”的设计,使课堂呈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在辩论过程中,一位来自大麻的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大致是说桐乡大麻的传统织布技术和古老的织布工具,因为不适合现代经济工业化的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他认为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政府应该顺其自然。
这一即时生成的观点,对阐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尤为重要。但是学生的阐述,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和经验层面。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技术产生的源泉,大麻传统纺织技术和纺织工具,是大麻人根据当时当地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也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先进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具体的物质材料不断涌现,人们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创造出了更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新老交替中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所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也应该是从动态上去把握。如此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得以深化,知识构建更加完整。
“留白”是一种艺术。教师给学生巧留思维的空白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使课堂呈现了动态生成的美好画面,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要素构成,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要达成全部甚至某个核心素养都是不切实际的。本节课的设计将“乡土文化”与“哲学教学”相结合,以乡土情境为载体,以家乡情怀为纽带,虽然不能即刻达成某个核心素养,但是客观上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埋下了种子,为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情感根基。
本节课的结尾,笔者先通过一组图片给学生展示了桐乡市博物馆所收藏的各种文化遗产,有些已经濒临灭绝,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优秀的乡土文化,桐乡市政府每年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加以保护。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了解桐乡本土文化的前世今生,体会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感受到优秀乡土文化给桐乡带来的变化,领略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更是这个地方的“根”。通过图片,学生知道政府为保护乡土文化做了很大的努力,也认可政府的做法,这对于培养“政治认同”大有裨益。第二组图片,展示的是为保护桐乡优秀乡土文化,志愿者在行动。一幅幅鲜活的照片生动地呈现了志愿者们下街道、到农村,进行桐乡优秀乡土文化义演的场景。学生心灵备受震撼,他们意识到保护桐乡优秀乡土文化,不仅要有感,更要有行。从哲学层面讲,“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桐乡的乡土文化是桐乡人民实践的产物,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付诸实践。如此学生更加深刻体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理。“有行”就不能把自己当外人,而是应该参与到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去,激发了学生“公共参与”意识。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编著《贵州读本》时提出一个口号“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3],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再是家乡,并由此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爱祖国的情感往往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乡土资源在本课结尾处的运用,巩固了知识,升华了情感,发展了素养。
将乡土课程资源运用到《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契合新课程理念,使哲学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潜能,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政治课的运用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1]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12.
[2]蔡学之.例谈如何处理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J].中学教学参考,2013(3).
[3]钱理群.贵州读本[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