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宵玲 方 军(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浙江舟山 316000)
以活动型课程建设推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戴宵玲 方 军(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浙江舟山 316000)
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采取课程内容与活动型课程相互嵌入、有机融合的方式,从活动主题、过程、形式、评价等方面实施相应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学科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活动型课程;思想政治学科;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实践越来越成为共识。思想政治学科提出了以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为内容的核心素养,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突出核心素养,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走出传授知识碎片化、解题固定化、答案标准化的现状,以活动型课程建设为关键抓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思维和探究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活动型学科课程采取课程内容与活动型课程相互嵌入、有机融合的呈现方式。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型课程的设计应以主题为单位,依据‘内容标准’,设定‘教学提示’”。[1]在主题拟定上,不仅包括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不仅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引领性,而且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教学提示”,既包括知识点的提示,也包括活动方式的提示,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与“活动设计内容化”的统一。
表1 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型课程设计(部分)
开展活动型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程进行充分的预设,对活动全程进行悉心的指导;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活动有个性地开展,构建起师生共生的活动课堂。
(一)前期准备
1.教师设计活动预案。如在活动型课程《经济生活》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包括:知识点: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类型、消费心理;核心素养目标:①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价值取向。②理性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③法治意识:树立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④公共参与:学习与人相处的技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然后围绕知识目标抛出相关的背景知识。
2.帮助学生拟定方案。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聚焦兴趣,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明确自己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初步确定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数据、信息及获得渠道,拟定研究方案。如林珊活动小组通过生活实践、百度搜索等途径了解到一国的汽车消费状况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前我市汽车消费增长更呈井喷态势,由此将“汽车消费在舟山”确定为本组活动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成立合作小组。每小组可设立组织者、联络者、记录者、汇报者,采用因人设岗与岗位轮换相结合,既要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又根据活动需要进行增设、合并或转换角色;分工负责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当组员有畏难情绪或遇到困难时,组长要积极协作,组内成员也要共同督促和鼓励。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各小组互相合作,互相点赞,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活动氛围。如林珊活动小组的组长负责活动计划的制订,组内协调,组外沟通;三位组员负责研究内容规划、问卷设计、数据统计;两位组员负责问卷发放、收集,街头采访、拍照。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在体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发展团结协作、换位思考、对话交流、质疑阐释等多种能力。
2.开展研究实践。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资料收集等方式获取信息,做好数据统计和材料整理。如制定和印发《汽车消费调查问卷》,到广场、车站等地实地发放问卷100份,并随机对路人进行采访、调查、拍照,了解舟山市居民汽车消费意愿和汽车消费增长原因及影响。半天的现场活动结束后,组员们结合亲身体验撰写了心得体会。有同学写道:“通过这次的研究活动,让我深信团队的力量是最大的。”有同学这样说:“在与市民的沟通过程中,提升了我们的社交水平,外出发问卷调查更是锻炼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组内高效分配管理让我受益良多。”还有同学感慨“这次活动确实锻炼提高了我的能力,譬如与陌生人交流、统计和分析数据,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为我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一个基础。”
3.做好跟踪指导。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各小组的行动,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用理性精神、辩证思维,判断信息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总结提高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把通过活动获得的有效信息进一步整合,总结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活动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情感体验等,通过课堂展示、辩论会、班级博客等方式进行交流,在展示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提高,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如通过活动林珊小组共收到有效问卷94份,组员梳理出与本课题相关的政治知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发展观),收集整合调查数据及其他信息进行分块汇总,由组长执笔,完成活动报告,并把活动体验、心得、成果等制成PPT,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写好活动日记、记载好活动情况、记录下个人体验;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以及各小组活动和展示情况,及时做好记录,为后续评价打下基础。
学生绝非“空瓶子”,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经历以建设性批判思维为特征的辩证过程,了解学科对他们成长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认同“基本观点”,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我们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活动型课程能点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一)时政播报。聚焦当下的时政热点,以沙龙分享、时政板报、广播宣传等活动及时进行播报与评析,培育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成为一个关心国家、社会、他人,有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的公民。
(二)主题模拟。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形成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如在《政治生活》模块之“民主管理”学习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收集一些较为成熟的“村民(居民)自治章程”,并研究章程的制定程序、具体内容、通过办法、执行情况等;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确村民(居民)自治的意义,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认同,感受法治精神,培育公共参与。
(三)社会实践。学生通过亲身的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了解现实社会,观察社会生活,提高公共素养。如在《文化生活》模块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习时,组织学生对舟山市民闲暇生活进行调查,通过发放问卷、街头采访等方式了解到舟山市民闲暇生活总体上是健康的、向上的,休闲活动内容正处于由物质享受型向精神发展型转变。
(四)专题论辩。通过设置如“老人倒地了该不该扶”等两难问题,或“特朗普上台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等类似社会热点的讨论,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培养理性思维能力、主流价值认同、民主法治意识等。
(五)成果展示。通过课堂展示、班级博客、小报、研究报告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施展才能的舞台,也使学生在展示中互相交流、借鉴、互助、共生。
(一)确定基本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分三等,用A、B、C表示,分别代表“优秀”“好”“尚需努力”。合理确定测评项目的等第比例,以班级为单位,A等比例不超过班级人数的25%,C等比例不超过5%;以总分100分计,按照活动开展的4个主要阶段研究选题、制定组织实施方案、总结反思活动、交流展示成果,关注每个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科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二)实行多元主体评价。制订学生活动评价表,采取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等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公正公平地对学生活动作出评价。
(三)建立规范的评价流程。它主要包括:活动小组自评—班级展示评价(选6-8名学生组成评委)—指导教师评价—向学生反馈结果。
(四)注重阶梯性评价。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感性体验—理性表达—比较运用—自觉内化四个台阶进行渐进式评价,使评价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反映习得程度,实现立德树人。
(五)实现评价结果量化。通过制订学生活动型课程评价表,记录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活动表现,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公开透明(见表2)。
表2 学生活动型课程评价表
实践表明,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活动型课程,不仅要涵盖学科概念和原理的传授与演绎,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而且要实现价值引领与过程体验的统一,通过学习主体亲力亲为的思考和行动,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品质,外显于行动,见著于成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归宿。
[1]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