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燕青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650021)
“生物的多样性”主题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专题复习中要完成的知识目标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描述或概述病毒、细菌、真菌、不同植物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和动物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1]。这些内容零散地分布于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下册中。在对多所学校该专题复习课的调研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忆各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对提升学生在中考试题的问题情境中辨析和应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毫无帮助。而也有教师创新性设计和组织该专题的复习课,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和完善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来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耗费多个课时才能复习完成的知识目标在1~2课时内达成,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本文结合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生物的多样性”专题复习的策略。
教师在复习课中应引导学生跳出碎片知识的局限,对已有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搭建知识间联系的框架,发展学生的能力。基于学生在人教版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中了解过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绘制过二叉式检索表解图来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能迅速领会和执行教师下达的探究任务:模仿动植物分类的方法和表现形式,将各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和比较,从两种相对特征中选取一种,逐级铺开检索表的每一个层次,绘制出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最终能检索出各生物类群及其代表生物的名称。这样设置的任务,明确了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驱动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间来回穿梭,寻找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能等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系统疏理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并在小组讨论中碰撞和统一,最终能以各小组特有的绘图方式表达出来。
要同时把全部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整合和比较十分困难,当看到学生迟疑不决,对探究问题无从入手时,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将病毒、细菌、真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各类群代表生物的图片汇集在幻灯片上一起播放,提示学生结合图片提取信息,训练其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启发学生可以以各种生物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切入点,比较它们是否有细胞结构、是否有细胞核、营养方式怎样等。及时疏通学生在思维上的梗阻,减少小组成员间的盲目碰撞,将学生的思维及其探究活动向前顺利推进。
为了控制教学节奏,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各小组自主探究、绘制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将生物类群数量由多到少,分类等级单位由大到小逐级展开。当学生的任务取得一定成果时,教师任意抽取部分小组成果,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交流其成果,对交流给予评价,鼓励其他小组发现交流作品的亮点和本组需要改进的地方,充分展现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将各类群的代表生物、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生物进化的趋势、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元素融入到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中,丰富表解图内容,初步建构起“生物的多样性”专题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体验了绘制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的方法和趣味性,有助于课后继续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和绘制出各具特色的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同时为了督促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思维发散和有依赖性的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个人的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利用它将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种生物检索出来,并描述其主要特征,以检验个人绘制的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是否合理。
之后,教师按时组织学生进行组内成员间和小组间的互评,要求学生在倾听了评价建议后进行改进;教师从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布局的美观性和创新性等角度评选学生作品,在教室展示区内展览优秀作品(图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不断温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神奇生物世界的全部知识有序地尽收于“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这张美丽的网络图中,创作美妙的生物世界缩略图。
巩固训练作为完整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检验学生应用已经建立起来的“生物的多样性”专题下的系统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不拘泥于现成的教辅资料,精选历年来的部分中考试题,并联系生产、生活和当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特点,进行自主改编,汇编成题量适中的“生物的多样性”专题训练题。随后,分析、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建议学生结合自己在应用“生物分类检索表解图”答题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完善所绘制的表解图,深化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