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陶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02-18 14:23罗洪希成都市三原外国语附属小学
少儿美术 2017年11期
关键词:枯木陶艺德育

文/罗洪希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附属小学

中国瓷器的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的创造。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例如瓷器、剪纸、棕编、刺绣等等。其中,陶瓷文化是人类在陶瓷制作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把德育渗透入陶瓷文化中,让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瓷器,而是成为凝聚了中华精神和民族心理与文化的象征物,同时也反映和表现出匠人们、大师们的思想、观念、品格、精神等等。

习总书记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强调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如今小学生正处于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求知欲极强的阶段。但同时他们又是向往自由空间、强调自我的年龄段,对一切束缚和说教充满反感和抗拒,空洞的说教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此时小学生极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所以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孩子从心里接受它,及时地进行德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形成自身品格素养。鲁迅先生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因此对这一特殊年龄段学生的德育的引导尤为重要。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且美术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压力较小而兴趣较大的一门学科,如果将德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比枯燥的说教更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美术教学中的陶艺教学可以融想象、合作、科学、情感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知识情感得到拓展,培养学生品质。在陶艺教学中,学生不仅感受到美,更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不停地动脑,不间断地动手,手脑并用全身心投入,这样的美感与情感的教育是直指人心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口头的说教,而应让儿童更多的切身体验。”学生在陶艺创作过程中,从课堂上的构思、设计,到创作中的和泥、捏泥、塑形;从个人制作到小组合作;从个人喜好到集体欣赏与评价,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耐心和细心,提高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和德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陶瓷文化的课外和课内渗透,环境的打造,营建出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感悟到:“知立德、情体德、美悟德、行践德。”并将陶瓷文化的德育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弘扬了陶瓷文化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更快成才。因此,就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如何将德育潜移默化地融入陶艺教学中。

一、创作陶艺作品是实施德育的载体

陶艺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陶艺课程也在教学中出现,它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陶艺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陶艺作品是丰富的,它所作用的范围是宽广的,作品的内容可以承载德育的内容,因此陶艺教育是实施德育的良好手段。

从学生的陶艺作品中表现出的是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想法,或许有些稚嫩、天真,但德育的培养正是从这最初的一步树立起来的。学生的陶艺作品并不需要高深的技法、技巧,然而表现作品的创新性、可塑性、情感意义,才是更为重要的内容。而以主题形式进行陶艺活动是从小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以孩子的主动探索为核心,不断在陶艺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形式。主题性的陶艺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好契机,如在三原陶陶艺校本教材二年级下册《国王的肖像》一课中,学习泥塑中泥球、泥条、泥片的变化运用,制作出狮子肖像。同时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会狮子王身上勇敢的品质,并培养学生对陶艺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三年级上册中以《枯木的故事》为主题的一课中,首先进行了枯木的基本造型特点分析与方法引导。接着便是这一课要突出解决的情感目标。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这一段枯木它会倒在哪里?周围会有一些什么?在它身上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曾经的它是什么样貌”等等。经过同学间的交流、讨论得到心中的创想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创意,对于还没有思考完善的同学也是一种启发。经过思考后,许多同学想到枯木也许受到了人类的砍伐,破坏了大自然,可以在枯木上做一把斧头,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有的同学想到大树是动物们的家,人类破坏了动物的家园,可以在枯木的树洞里做一只正在哭泣的松鼠,提醒人们保护动物;还有的同学想到了因为不良行为,引起了森林大火,可以在枯木上做火焰和数字119,提醒人们注意预防森林火灾:还有的同学想到在枯木上做出一根骨头和一朵朵的小花,展现了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孩子们思维活跃,通过灵巧的双手做出了一件件蕴含深意的作品。四年级下册《杯子的设计》,在美术绘画课堂中学习了设计杯子的相关内容,并亲手绘制了设计稿。有了设计稿后,在陶艺课上,学生使用泥片成型法、泥条成型法,将平面设计稿通过瓷泥转化为立体作品。在五年级上册《器官的述说》一课中,孩子们了解不良生活习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出器官的哭诉,提醒同学们要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六年级上册中《战争》一课,学生从中感受到战争的可怕,骄傲祖国的强大,让即将步入中学的孩子们提升了国家认同意识与自身责任感、使命感。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式创作课程。通过许多蕴含德育内涵的主题课程,孩子们创作出了一件件优异的作品。如陶艺作品《沙丁鱼》——喧闹的城市,缓慢的公交车,男女老少,像一条条沙丁鱼,有序地拉着吊环,随着公交车前进轻轻摆动。学生制作了以鱼的形象代表挤公交车的人们,表达了孩子眼中社会拥挤与忙碌,生活程序化,了然无趣的状态。学生富有爱心的作品《鸟窝》——如果有一天,能用我的头发为鸟妈妈做一个温暖的家,让鸟妈妈放心地将鸟蛋放在窝里,那该多好呀!还有保护动物,向往自由的陶艺作品《放归》——轻轻荷塘,让我们携手保护动物,捧起小盆,让蝌蚪宝宝回到妈妈的怀抱吧!陶艺作品《惜时》——知识如上升的旋梯,盘旋而上,越来越高。时钟滴答,时刻提醒着我们,学习如攀登,永无止境,只争朝夕,提醒着同学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这样富有含义的陶艺作品比比皆是,我们经常能从一件件陶艺作品中看到德育的闪光点。

二、陶艺教学与创作中的品德引导

陶艺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吃苦耐劳,拥有恒心和毅力。陶艺并不是一个粗活,相反它是一个精细的活,也是一门艺术。陶艺作品的制作需要创作者一遍一遍修改和完善,不断雕琢和塑造。可见,陶艺涵盖了培养毅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过程,它能有效塑造学生的为人品德。学生的品格塑造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感恩之心等等。这些品格的塑造相较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当然,拥有了良好的品格,对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如在一节陶艺课上,孩子想要为父亲制作一份礼物。经过思考,想到父亲平日里有抽烟的习惯,就为父亲制作一个烟灰缸吧。作品成型后,让我觉得惊讶的是烟灰缸上赫然粘贴着一个大大的骷髅头。孩子解释道:“希望爸爸看了这个骷髅烟灰缸,觉得可怕,以后就不抽烟了,身体更健康。”这样的陶艺作品,展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关爱。孩子们从陶艺创作中学会了感恩,拥有了孝心。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而后进行创作练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的引导教育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

孩子们的想法是五花八门的。例如有孩子创想树木上有骷髅头、白骨,因为环境的破坏害死了很多的动物;有的创想枯木上有游乐场,是小精灵的乐园;有的创想枯木上是数字119、SOS,表达着环境被破坏,树木发出的求救。有的是以树外观变形出两种不同种类的动物,传达着珍爱友谊等等。有了孩子们精彩的创想述说,紧随的是老师随机的点评与德育的引导。

在烧制后,让绘画优秀的同学根据选取的陶艺作品,合作商量为其配图。最后由教师将绘画与陶艺作品合成,形成了有故事有意义的陶艺绘本《TIGER先生与枯木的故事》。陶艺绘本的方式,再次拓宽了德育教育的道路。

三、陶艺创作中心理健康的引导

学生玩泥和制作陶瓷作品能充分表达学生本身特有的思维和认识,是他们自我表现的途径,是人类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流露的方法。在陶艺课上,经常能看到孩子兴奋地随意地和泥,也会有孩子赌气般地用力敲打泥巴,揉捏泥块。虽然最后呈现出的不是精美的工艺品,但却是学生真情实感的展现。

除此之外,教师在陶艺课上引导学生一边感受手中的泥巴如何成形,一边感悟陶泥质朴、经得起烈火锤炼的品质,感悟炼泥为器是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亦如孩子的自身成长。这个过程正是学生从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心路历程。

而在本土文化主题课程中《宝光寺》一课,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创作场景时如何将自己与宝光寺融合在一起,接着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创作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型陶艺作品《游宝光寺》。在作品中,古楼建筑美轮美奂,人物制作也是栩栩如生。有的人正抬头瞻仰罗汉;有的人正边走边欣赏寺中美景;有的人正跪坐蒲团诚心祈愿;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在老师带领下有序地列队游览。孩子们通过在课堂上聆听宝光寺的历史,听佛教故事,感受体会做人须心存善念。从寺庙建筑中,体会了劳动人民的创新智慧。这样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的课题,也巧妙得引导了孩子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陶艺创作中的行为规范教育

陶艺制作需要使用到各式各样的竹刀、石膏盘、云台等,每一次陶艺课程中对于工具的保护、整理、收纳,无一不是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且陶艺课程中的创作形式从独立创作,到在过程中需要集思广益与同学交流,最后到合作创作,也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考验。

在陶艺校本教材中《校园的标志设计》一课,同学们从发现校园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良现象,到小组讨论解决方案,最后到设计校园标志以提醒同学们严于律己、遵守规则。同学们有的制作了不能乱扔垃圾的标志;有的制作请安静的标志;有的制作注意行走安全的标志;有的制作节约用水的标志等等,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引导孩子们要学会做到懂规矩,守规则,讲礼仪。在学生思考制作怎样的校园标志时,不也潜移默化地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吗。

在接下来的陶艺教学中,我思考可以将交友、法制、安全等常规教育融入的陶艺课程中。由故事案例分析,到集思广益的讨论,并努力延续陶艺绘本故事的创作。通过生动的陶艺课程引发学生的关注并且自发地改善。

陶艺教学是德育重要的实施途径,是在思想上教育学生追求美。因此,陶艺教学和德育是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让陶艺课成为德育的“活的教科书”,使德育变得形式多样、有吸引力、有趣味、易懂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枯木陶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枯木
枯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枯木
枯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