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荣
例谈教师“微管理”的三个一
金坤荣
“微”符合人们的习惯,一次不做太多,太多会疲倦。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因而教师管理可以引入“微”概念,通过细小的、细微的行动措施,激发教师向上进取的热情和行动,积聚教师管理和教师发展的正能量。
又到报刊征订时,学校发动教师积极订阅优秀报刊。可是真正订阅了与自己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优秀报刊的却不多,有的教师,生活类杂志订了三五本,而教育类杂志却始终是零记录。一些教师就认为,学校里已经订阅了教育报刊,自己需要,就可以到学校图书阅览室去借阅,而个人就设必要订了。但查查学校的借阅记录,却是可怜的零星几条。一些教师还以工作忙、去图书馆不方便等借口,很少甚至不去光顾图书馆。大部分杂志崭新如初,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无人问津。
怎么办?教师不阅读报刊,怎么跟上时代步伐?我们认为,阅读报刊,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既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又提高了教学实践的针对性,真正达到了教和研相辅相成的目的。反之,最好的报刊精神食粮,没有进入到教师的头脑里,没有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去,还是“空对空导弹”。
为此,某校实施了“公订私藏”的制度。每位一线教师想订阅一本什么教育杂志,就把杂志名称报给学校,由学校出面去征订。每月该杂志“到岗”后,就被分发到欲订阅此杂志的教师案头,由教师阅读并保管。在一年的阅读过程中,该教师要向同行书面推荐阅读杂志上的文章。新一年度杂志订阅时,教师就把这份“陈年”杂志上交图书馆,以妥善保管,同时又有资格“订阅”新一年度杂志。
苏霍姆林斯基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这样为教师免费订阅报刊,实行“公订私藏”制度,实在是一种“教育福利”!它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发展、新动态,有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它又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因而,在建设高大上的图书阅览室时,不妨实行“公订私藏”的“微措施”,这样使教师再也没有借口不去阅读报刊,又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教师阅读,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书香氛围。
区级评优课评比在区教育局网站上公示了。学校李校长上网浏览,对着名单,一个一个地搜索本校参赛教师的名字。校长紧绷着的脸渐渐轻松了、舒展了——学校里推荐参评的7位教师,名字都赫然出现在网上。“好!”校长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要奖励一下老师!安慰一下我们!”一旁的教务处王主任也异常高兴。确实,区级评优课活动,从宣传发动、遴选教师,到教学设计比赛、教学反思评比,到课堂教学比武,每一个环节教务处和参赛教师齐心协力,谋思路出点子,研讨商量沟通,付出了很大的辛劳……校长进一步思索着:这么辛苦,该给什么奖励呢?奖励直接参赛教师,还是奖励教务处教师或旁边提供帮助的教师?校长有点犯难了。因为学校里有教科研奖励制度,可以对照考核制度条文进行奖励。如果另外奖励,可能对其他教师不公平,不利于学校的和谐管理。但如果没有一点特别的表示,参赛教师和相关人员教师又会觉得校长不重视。
蓦地,校长想到了手机短消息,何不利用“短消息”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给他们以鼓励呢?于是,校长郑重其事地写下了这样的短消息∶“热烈祝贺我校某某老师、某某老师在区级评优课评比中榜上有名!真诚感谢大家在本次评比活动中的努力指导和热情帮助!真诚祝贺我校评优课参赛教师人人上榜,创造了历史新高!……”王主任看了“短消息”,当面“表扬”了校长:“这个短消息好啊!有三层意思:祝贺教师个人,感谢同行教师帮助,祝贺学校发展。”相关教师看到“短消息”,先是一个意外,后来则舒心地笑了。他们也回了消息∶“谢谢校长关心,我们还要努力”,“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谢谢校长对我们的肯定”……校长的“短消息”,鼓舞了教师的干劲,温暖了教师的心田,他们的精力更充沛了。
确实,校长的简报“短消息”能够让教师的快乐加倍、烦恼减半,对解决问题大有益处。短消息,也让校长与教师的沟通更加自由、更加方便、更加顺畅。有时同样一个事理,通过“短消息”传递,对方会觉得分外亲切,容易接受。由此,安慰鼓励教师的“微消息”,能够成为软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交流的巧妙方法。
如何关心教师?一些学校往往这样做:每逢教师生日生病,总是送上祝福慰问;每逢节假日,总是开展活动或发放福利;每逢教师工作生活有困难,总是尽力帮助解决。不错,这些方面是体现了对教师的关心。但,有没有另外一种别样的关心呢?
近日访问的一所学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要求:每天下午活动课,没有课务的教师要全部参加体育锻炼,至少要达到半小时以上的锻炼量。全体教师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执行,学校工会主席则每天专门检查督促。就这样,下午4点后,全校教师积极投入到了这场特殊的活动中。他们利用室内或走廊,练拳举铃、仰卧俯撑,甚至利用楼梯爬上走下;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有效运动,持之以恒,强身健体。
“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一辈子”。既要鼓励教师奉献工作,更要激励教师积极锻炼身体。关心教师健康,督促定时锻炼,这样的“微要求”,凸现了对教师的真正彻底的关心!
总之,巧妙地引进“微”理念,采用微措施、微消息、微要求等“微”方式,可以创造性地灵活性地开展活动、处理对待。“于细微处见精神”。实践证明,对教师“微管理”,才能有效适应教师的群体特点和工作特点,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材施管、鼓舞激励,从而努力开创出教师管理的一片灿烂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