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剑
“美”的教育
——美术教学的“根”
■张 剑
小学美术教育应当被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小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们进行“美”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理解“美”的应用,寻找美术教学中的“根”,进而升华“美”的素养。笔者将从走进自然、蹲下身来、放飞想象以及动手操作四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探索美术教学的“根”,体悟美术之“美”。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从发现身边的美出发,在校园里或者学校周边的公园里带领学生写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与自然共同呼吸。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美术“走进大自然”一课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学校旁边的公园写生,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公园中着重观察相关的植物,感悟大自然赐予我们那美丽的风景。有的小组确定的主题为“松柏”,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进而分辨柏树品种的不同,感悟柏树身上的那种坚韧不拔、四海皆可为家的精神;有的小组确定的主题为“花色”,观察各式各样的花,有牡丹、月季、芍药以及丁香等,通过观察花朵和花径,结合各式花朵花期的长短以及开放季节,来感悟花中蕴含的深层意思。观察之后,学生们绘画“走进大自然”,给予我与众不同的作品。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自然风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丰富了许多,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美”的体悟也丰富了很多。
学生的表现能力存在着差异,个人的能力与所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如强行灌输加入成人的思维与想法,学生的绘画作品会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天然和童趣,注定是失败的、不成功的作品。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激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励语应充满爱心、充满信任、充满尊重、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如“你的画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如果构图上能再多修改一下,你一定能画得更好!”这样的语言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树立其学习美术的信心。又如通过“这张画的颜色画得漂亮极了,很好!加油!你真棒!”;“你画的人物表情生动,动作丰富,真的惟妙惟肖啊!”等激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
教师“蹲下身”来,合理地运用激励性评价,积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身边的“美”,自身的“美”,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想象力是学好美术的关键,也是感悟“美”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力,他眼中的事物就会失去很多色彩,对外界事物的感悟也会越发的单调乏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开展联想,并有想象的能力,让世界之“美”在学生们的想象中五彩缤纷,让学生们对于“美”的体验更加真切、更加美妙。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美术“参观和旅游”一课时,我先提问学生,有没有在节假日里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去参观或游览过“公园”或“游乐园”?并要求学生们说说游乐园或公园里有哪些娱乐设施。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踊跃发言,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主动想象、积极构思、尝试创作,要求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自己想象中的有趣、新颖的游乐设施,并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让学生们绘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游乐场设施。
适时的让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结合教材发挥想象,在开展想象的同时,体验那些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美”。
素质教育下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求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教师也应当提供给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阅历以及对事物的美好想象来创造出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美”。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美术“小泥人”一课时,带领学生亲手用陶泥制作小东西,引导学生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陶泥小制品。学生们一开始还不能很好的用陶泥,但是随着一次次的练习,学生对陶泥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制作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小制品,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只小兔子;有的学生制作了一个杯子;有的学生制作了水壶……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陶泥的制作,了解陶泥的制作过程,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让学生们带着乐趣去学习,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课程内容,创造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美”。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在美术的课堂上共同探索美术的“根”。■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