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丽娜
关注学习经历,促进语言表达
——以《爱迪生孵小鸡》教学为例
平丽娜
以《爱迪生孵小鸡》为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读懂文章,同时围绕“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语言训练”和“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及时有效”两个方面,分析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学习经历的机会,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习经历 语言表达 课堂教学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生变化。要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就要基于课程标准,挖掘文本资源,关注学生原有的水平,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理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引导学生模仿、重组、运用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爱迪生孵小鸡》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描写了爱迪生发现母鸡与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后,不断思考与实践的事情,充分体现了爱迪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执着探索的钻研精神。本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自读文章后即能够初步了解主要内容。但学生要将爱迪生想的问题、做的事叙述清楚,却存在一定难度,而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感受人物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将此定为教学重点,基于学生学习起点,设计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学环节一
[媒体出示]
②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③ 这·是怎么回事啊?
师:句中的“这”,在文中指什么呢?联系上文,你就能知道了。
(指名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②节的两句话。)
师:谁能用上“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说第1句话写了什么?
生1:爱迪生“哦嘘哦嘘”地去赶母鸡。
师:“哦嘘哦嘘”是什么声音?
生2:爱迪生赶母鸡时发出的声音。
师:在概括时,可以省略这样的词语。能再说一说第1句话写了什么吗?
生1:爱迪生赶母鸡。
师:第2句话写了什么?
生3:母鸡一动也不动。
概括句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说清句意。
师:谁能把两句话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生4:爱迪生赶母鸡,可是母鸡一动也不动。
师:说得很好。你用上“可是”,把句子连起来,这样句子就更通顺了。这就是第②节的主要意思。
师:现在,你知道“这”在文中指什么了吗?
生5:“这”指“爱迪生赶母鸡,可是母鸡一动也不动”。
师:爱迪生看到这个现象,这时一定在心里问自己什么呢?
生6:为什么母鸡今天动也不动?
师:是呀,平时母鸡一赶就逃,可是今天却一动也不动。这是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爱迪生觉得很“好奇”。所以就问自己……什么?
(生读“这是怎么回事啊?”)
师:这是在问自己,所以要读得轻一点。
(生轻声再读句子。)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把两个句子的意思合并在一起,概括出了第②节的主要意思,也就说清了“这”在文中所指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想象爱迪生的心理活动,体会爱迪生发现与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二)教学环节二
[媒体出示]
⑦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师:母鸡是怎么孵小鸡的呢?自己读读第⑦节。
(师生合作读第⑦节。)
师: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就”,把母鸡孵小鸡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师:(画简笔画)你能看着简笔画,说清楚母鸡孵小鸡的过程吗?
生7:母鸡用自己的身子盖住蛋,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师:妈妈告诉了爱迪生母鸡孵小鸡的过程,爱迪生又产生了个新的想法。你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用上“如果……就……”来说说他此时的想法呢?
生8:如果母鸡能孵出小鸡,我就也能孵出小鸡。
生9:如果我学着母鸡的样子,就也能孵出小鸡啦!
师: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呢?
生10: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让蛋暖和起来。
师:能用上“如果……就……”说一说吗?
生10:如果我学着母鸡的样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就也能孵出小鸡啦!
师:是呀,虽然妈妈的回答让爱迪生知道了母鸡一动不动是在孵小鸡,但是他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想到要去孵小鸡。他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教师的简笔画,读懂母鸡孵小鸡的过程,并且能够进行复述。然后,联系上下文想象爱迪生的心理活动,运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有序地表达。
师:课文哪句话直接描写了爱迪生孵小鸡呀?读读第8—12节。
生11: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着孵小鸡呢!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爱迪生是怎么孵小鸡的吗?
生12:爱迪生先用柴草做了一个窝,在里面放了许多蛋,然后,用身子把蛋盖上,正蹲着孵小鸡呢!
师: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把强调语气的词“正”和“呢”去掉。再说说看。
生12:爱迪生先用柴草做了一个窝,在里面放了许多蛋,然后,用身子把蛋盖上,蹲着孵小鸡。
师:爱迪生就是这样,不但爱提问,而且要亲身尝试。
课文对爱迪生孵小鸡的行为只写了一句话,但与理解他爱钻研的精神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说清爱迪生怎样孵小鸡了。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进行了以下两点尝试。
(一)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语言训练
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从原先低年级以句子学习为重点逐渐过渡到中年级以段落学习为重点。基于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特点,笔者有意识地设计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从读懂句意,过渡到读懂节意。教学中,笔者通过抓住“这是怎么回事啊?”中的“这”入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概括,理解“这”在文中的所指,读懂爱迪生提问的原因。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会了概括节意的方法,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爱迪生的钻研精神,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和简笔画复述了母鸡孵小鸡的过程。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爱迪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说话训练。接着,抓住爱迪生孵小鸡的行为,让学生联系上文,用上文中的语言介绍他是怎么学着母鸡的样子孵小鸡的。在丰富的语言训练中,学生把文本语言加以调整、重组、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二)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及时有效
课堂教学中,笔者尤其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过程性评价。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本案例中,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但概括比较长的复句的句意还存在一定难度。当学生说“爱迪生‘哦嘘哦嘘’地去赶母鸡”时,笔者适时点拨,让学生知道概括时,可以去掉拟声词。当学生把两句句意合起来说“爱迪生赶母鸡,可是母鸡一动也不动”时,笔者立刻评价道:“说得很好。你用上‘可是’,把句子连起来,这样句子就更通顺了。这就是第②节的主要意思。” 笔者正向强化了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行为。当学生向大家介绍爱迪生孵小鸡时说:“爱迪生先用柴草做了一个窝,在里面放了许多蛋,然后,用身子把蛋盖上,正蹲着孵小鸡呢!” 笔者评价:“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把强调语气的词“正”和“呢”去掉。再说说看。”学生再次介绍时,对语言进行了调整。笔者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了语言表达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有所调整。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不是仅靠一堂课的教学,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经历,通过及时、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调整或重构认知结构。
平丽娜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