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晔 陈昌文 殷育楠
践行课改理念,彰显教学品质
——中学地理学科2016年度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总结
江 晔 陈昌文 殷育楠
分别从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为体验的学习、活动单的设计与使用、学科特质的彰显及现代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2016年度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进行了总结。内容涉及经验与亮点、问题与不足及对策与建议等,致力于落实行为体验,彰显学科特质。
行为体验 活动单 思维品质
2016年10月10日至21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举办了2016年度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在这次评优比赛中,地理学科的活动主题是“落实行为体验,彰显学科特质”,其思想就是提倡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通过行为体验来学习地理学科特质内容。参赛的绝大多数地理教师能充分理解活动主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行为体验活动,将主题思想行之有效地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本次评优比赛中,地理学科有9位教师获得一等奖,包括5位高中教师和4位初中教师。
(一)基于课程理念的行为体验学习
本次地理学科教学评选活动将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的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完善“学习方式”等课程理念演绎为“落实行为体验”的主题。“行为”即举止行动,是指受思想支配而展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体验”即亲身经历,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行为体验”的教学形式意在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外表活动”的过程,如演示、制作、实验、观察等。
在主题思想的指导下,本次地理学科教学评选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创设多种行为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中学习。如有教师在教学“地图的语言”一课中,让学生“玩”平板电脑,学习地图上的方位、注记等;有教师在教学高二“区域开发”一课时,利用“美图秀秀”软件进行图层叠加,让学生分析南非国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有教师在教学“板块运动”一课中,让学生借助ArcGIS平台来模拟科学家的工作,探究板块边界;有教师在教学“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课时,利用校园篮球场实地测量、绘制平面图来学习比例尺;也有教师在教学“黄土高原”一课时,采用学生实验方法,比较分析有无植被、不同土质、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强度等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情况……其中让评委印象最深的是一节高中地理课,名为“地球运动之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自制一整套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复杂的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学生在组里或在班中一边演示一边汇报,同时暴露出自己的学习问题,随后在教师指导下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地理空间概念,从而解决学习重点和难点。
行为体验学习,促使学生自己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用双手做,用身体演,即动用全身感官进行学习。可以说,行为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更多自身感官参与的体验。知识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方面,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也是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采用活动单组织引导行为体验学习
很多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时都会使用活动单(也称任务单或学习单)。所谓活动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设计并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习辅助工具。当活动单能设计成将活动要求、任务、步骤、分工等一一明确呈现时,它就成为一种学习支架和指导,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如“地球运动之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课活动单的活动任务,首先是要求学生演示、观察并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表现现象,说明演示操作的理由;然后要求学生以时间 “二分二至” 为思考点,先观察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再延伸到一年的昼夜长短变化特点,在空间上以上海为例,先观察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再扩展到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特点。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要求指导下,通过模拟演示、观察分析、归纳特点,基本建立起昼夜长短变化的空间概念。如此由现象到原理逐步深入学习的活动单就起到了学习支架和指导的作用。有的教师的活动单中有明确的活动要求,如“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新西兰经济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基础分析”一课中,任务要求为:①做——按要求做实验;②写——1人用记号笔填写A4纸;③讲——小组代表按步骤表述实验结果,表述要科学、准确。流程为:①讨论——依据所选图片、实验结果讨论;②选图——从活动单最后一项挑选1—2张图作为分析依据;③表述——小组代表做制图表述,表述要科学、准确、流畅。活动单的要求明确,任务清楚,就能组织学习过程、检测学习结果。
(三)运用现代技术助推行为体验学习
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生行为体验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及时呈现,交流是重要环节。如何将活动单的内容及时呈现,在本次教学评选活动中许多教师各显神通,有的用磁铁石将活动单贴在黑板上,有的用实物投影投放,有的将学生平板电脑与教师电脑连接,有的用手机拍照直接传送到电脑,有的在电脑房联网操作显示学生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保障了课堂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和呈现,尤其是便捷的手机拍照直接传送到电脑的方法,既可以根据需要拍下多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照片,也可以根据需要一次呈现多份活动单,方便进行比较分析。
(四)行为体验学习凸显地理学科特质
行为体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当它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时,便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本次教学评选活动中,众多的行为体验学习基本能设置在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示、观察、实验等活动,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认知区域开发条件,感悟因地制宜的人地观。如在“中国地势特征”一课中,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假设一层纸板为200m海拔,计算各地形区的纸板垫高层数,并将纸板粘在一起贴在空白地形图上,形成中国地形分布模型示意图,观察分析地势特点。学生在计算纸板垫高层数、粘贴在空白地形图上时对我国不同地形区的海拔就有了空间认知,进而形成地势分布特点的认知。又如,“喀斯特地貌”一课的主要活动设计在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设计旅游线路,充分认识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影响,初步形成趋利避害、因地制宜的人地观。再如在“工业区位的变化”一课中,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落实行为体验”的主题,在多个行为体验的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为工业区位的变化对产业优化转型影响;暗线即思想方法的指导,重点关注哪些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哪些区位条件没有改变,变化了的区位条件对工业布局带来哪些影响等。课堂设计围绕明线和暗线有序展开,明线为知识导向,暗线为问题导向,这样多元化的课堂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地理材料的分析和加工能力,将地理思想方法融会贯通起来。
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设计合适和有效的行为体验方式。既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策略,也是凸显地理学科特质的重要途径。
(一)流于形式,高级思维活动稍有逊色
在评优主题的引导下,参加本次评选活动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各种行为体验活动为特色的。然而,个别参赛教师所设计的“落实行为体验”流于形式,为体验而体验。外在的行为体验虽然显现了,但学习内容本应有的思维深度被消解了,学习内容之间本应有的内在联系被忽略了,结果有时学生沦为教学设计的道具。
(二)按部就班,教学灵活应对略显不足
个别参赛教师囿于教材和教案的内容体系和结构顺序,不敢应变和突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使行为体验落实到位,很多情况下不仅需要打破教材原有的内容体系和表述结构并予以重组,而且需要不拘泥于教案设计的教学流程和节奏,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控。但是,个别教师备课时忽视学生整体水平的特点,上课时忽视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教学中既想落实行为体验,又观念陈旧不敢突破,导致课堂节奏或像蜻蜓点水,或是前松后紧。
(三)顾此失彼,学习“结论”隐而不现
随着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大教师善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暴露学习问题,然后进行纠正,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在本次教学评选活动中很多教师这方面总体做得比较好,但也有不少教师往往会在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后就继续下一个教学内容,而没有意识到对所纠正的内容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梳理,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如“月相”一课,在学生模拟实验后,教师指出了有的组“举月球的同学,在月球轨道上做顺时针转动”;有的组“月球公转中,亮面始终没有朝向太阳光方向”等,对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予以指出,但没有从学生学习问题纠正分析中进一步说明正确的结论,更没有呈现最后完整的结论。
(四)机械操作,活动单设计使用单一化
在评选活动中,绝大多数课堂教学都使用了学习活动单,但在活动单的设计与使用中仍有盲目化和机械化的问题。如有的教师把活动单等同于课堂练习,设计中没有明确的学习指引与合作学习的要求。另外,许多教师把活动单的作用仅限于教学内容领域的落实,忽略活动单在教学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活动单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及时获得学习反馈等教学管理上的把握有所欠缺。
(一)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科的思维品质
基于空间的综合思维过程,是地理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来聚焦这一核心思维的呈现。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状态,钻研教学内容,通过生疑式问题的设计来落实课堂教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细化活动单的设计与实施管理
课堂教学中活动单的使用,既可以聚焦教学内容,又可以促进教学管理。为更好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还需进一步完善活动单。在设计活动单时一定要指令清晰、设问明确,一定要抓住认知冲突,一定要促使团队合作。同时在实施时,一定要分工明确、组织流畅,一定要留有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一定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反馈。
(三)加强开展学校地理教研活动
本次教学评选活动中,有质量的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仍有提升空间。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教学改革要做功在平时,做功在基层。目前来说,学校的教研活动还比较薄弱,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开展教研活动也是停留在如何上好课应对考试。教研活动应多聚焦于如何落实课程理念、如何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
(四)开展专家进学校点对点指导
有些学校将专家请进学校,定期、定点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指导,并将此作为学校培养新人、推动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项目,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举措。通过与专家联合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注入教育教学新思想、新方法,刺激并带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江晔上海师范大学200234
陈昌文华东师范大学200062
殷育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