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一 周 梅 王白云 张雅倩
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初态调研报告
朱清一 周 梅 王白云 张雅倩
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中21所项目实验校进行走访调研和文本分析,了解各校目前的课程领导力发展现状,明确优势与不足,进而厘清学校项目研究的切入点,同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并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杨浦区 课程领导力 初态调研
(一)调研目的、对象、重点及方法
1. 调研目的
(1)了解上海市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实验校课程领导力的发展现状。通过此次调研,21所项目实验校可以依托本校的课程领导力必选与自选项目,借调研的契机深入思考自身的发展优势与不足,找准项目研究方向,进一步厘清学校项目研究的切入点。
(2)为项目组形成对课程领导力的杨浦理解奠定基础。通过此次调研,区域层面可以在明晰21所项目实验校课程领导力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基础上,了解项目校各具特色的“校本化实施课程”的实践策略与路径方法,启发区域项目研究团队完善项目顶层设计,持续思考并系统建构对课程领导力的杨浦理解。
(3)反思评估工具存在的问题并修订完善。通过此次调研,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验校对评估工具的使用和反馈情况,对杨浦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基础性测评检核表作进一步的细化修订与调整完善。
2. 调研对象
此次课程领导力项目初态调研的对象为区内的21所项目实验校,包括5所幼儿园、7所小学、6所初中和3所高中。
3. 调研重点
通过对“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实验校的必选项目、自选项目开题报告、项目实验校课程方案、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学校课程领导力现状自评表、杨浦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基础性测评检核表、专家对学校开题报告的点评、走访调研后专家的即时反馈、学段座谈会记录等相关研究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并总结21所项目实验校在课程领导力方面的发展现状,提炼项目实验校在课程思想力、课程设计力、课程执行力与课程评价力四方面的已有基础,找出目前制约杨浦学校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困难瓶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于学校课程领导力现状自评表的编制,主要是为项目实验校反思其在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确定后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提供粗略框架。各校借自评表这一评估工具自评的过程,其实是各校校长引领的整个学校教师团队共同为后续五年的项目研究作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将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关于杨浦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基础性测评检核表(小学版、中学版)的编制,都是基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开发的课程领导力项目基础性测评检核表的基本框架,坚持一级、二级指标不变,而在具体的检核条目上做微调,有些新增、有些改造、有些维持,以使其更符合杨浦区情,更贴合经验化的学校实际状况。
4. 调研方法
(1)座谈访谈法。座谈访谈法主要是指分学段进行研讨会,各项目实验校负责人对本校课程领导力必选和自选项目的整体设计作简要介绍后,专家作点评;此外项目指导专家和学校指导专家在走访调研各项目实验校时,还与校方代表进行了深入沟通。
(2)问卷调研法。问卷调研法主要指项目组向21所项目实验校发放《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学校课程领导力现状自评表》和《杨浦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基础性测评检核表》,搜集数据后对数据结果作分析反馈。
(3)资料分析法。资料分析法主要指项目组通过对收集到的项目实验校的必选项目、自选项目开题报告、项目实验校课程方案、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学校课程领导力现状自评表、杨浦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基础性测评检核表、专家对学校开题报告的点评、走访调研后专家的即时反馈、学段座谈会记录等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思考和分析,从中了解现状、肯定基础、发现问题。
(二)调研数据
1. 项目研究切入点
在项目类别上,对21所项目实验校的42个项目研究切入点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
表1 21所项目实验校42个项目的研究切入点分类结果
表1显示,项目实验校非常重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以创智课堂为抓手的课堂教学转型相关研究;对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完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研究次之;而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研究关注不够,有待后续深化研究。其中,课程管理的2个项目都与学校教研机制创新有关,分别是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自选项目“指向‘创智课堂’创建的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的实践研究”和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的自选项目“项目引领合作研修,创新教研机制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实践研究”,而对学校课程决策和建设机制创新研究、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基本缺失。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在42个项目中只有1个——本溪路幼儿园的自选项目“基于园本化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研究”,而中小学对课程评价方面还没有针对性的相关项目研究。
2. 自评检核表主要数据
项目实验校中16所中小学使用杨浦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基础型测评检核表对本校课程领导力现状进行自评打分,结果显示16所中小学普遍对本校课程领导力现状持乐观态度。在“方案”的合规性上,各校均呈优秀水平,均分接近满分5分;在思想的前瞻性、愿景的一致性、文化的现代性、规划的科学性、举措的操作性、专业的支持性、资源的保障性、目标的导向性等二级指标上,各校呈良好水平,均分在4分左右;而在实施的有效性,尤其是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上,以及监控(过程)的即时性和改进的适切性上呈偏低水平,有的均分甚至低至2分。
(一)课程思想力
1. 努力谋求本校办学目标、课程目标及学生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项目实验校非常重视学校课程的目标定位,均对学校办学目标、课程目标及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思考,充分强调课程学习过程对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能有意识地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以区域教育理念“为学生未来奠基”为导向,视学校课程建设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基于课程标准加强学科常规建设
项目实验校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共同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并在加强学科常规建设中渗透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与内涵思考,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科常规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从检核表中“基于课程标准加强学科常规建设”这一项检核条目的平均分为4分也能看出各项目实验校校长对这块工作的重视以及目前的良好进展。
3.关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
项目实验校普遍非常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至少说在校本课程的开设数量和课时数上能够有一定保证。同时,各项目实验校也非常注重本校(园)特色课程的建设,将其作为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一大重点专题,尝试进行突破。16所被调研的中小学32个项目中,有15个项目的研究问题指向“促进学生某类素养培育的(特色)课程(群)建设研究”。不仅是项目研究切入点的指向性较为明显,部分被调研学校的特色课程已经在市区级层面有较大影响,足以见得其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4. 充分认可并努力发挥教师作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真正主体的重要地位
一方面,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能够结合学校发展需求、教师个人特色与专长、对学生的需求调研等,以个人开发和团队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形成一定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在学校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为落实基于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各校均采用各类方法加以保障,其间亦以教师理解课程、解读教材、分析课标等具体途径作为关键。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人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等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不同形式作为载体得以实现。各幼儿园也能够积极发挥课程领导小组的作用,注重吸纳各级各类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方案的修订,发挥教师主体意识。
(二)课程设计力
1. 课程方案编制符合相关政策规定
被调研的16所中小学都制定了较为完备且规范的学校课程方案,文本要素齐全,保证能够开齐、开足各类国家课程,总课时数基本符合市教委要求,且能根据校情在具体内容上加以调整,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凸显其校本化特色,部分学校还能同时配套相应的校本课程方案,多所学校在区域学校课程方案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同样地,被调研的5所幼儿园也能够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指导教育纲要》等文件,深刻领会国家、地方法律法规中对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相关要求,并内化为本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的理念;其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要素齐全,符合园情,按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四类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时间保证。此外,从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切入点来看,21所项目实验校中有7所学校的必选项目指向本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及其基于证据的完善,从数量占比上也能看出各校对学校课程方案编制的重视;研究取向上也从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向对证据的收集和使用,强调实证性。
2. 课程方案编制凸显本校办学特色
从各项目实验校课程方案的编制文本来看,除对国家、上海市、杨浦区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视和遵守外,学校还充分考虑本校自身实际情况,学校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情况等,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本校学生的独特个性与专长,非常关注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体现“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基”的杨浦教育之基本理念;也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诉求,比如,国和中学、铁岭中学和同济一附中主抓学生创新素养,上财附中关注学生财经素养,上理工附中重视学生工程素养的培育等。
(三)课程执行力
1. 积极开展创智课堂的校本化实践研究,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型
杨浦区自第二轮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起,便将建设重点放在区域课堂转型与教学变革上,而“创智课堂”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杨浦教育的新名片。此次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也将创智课堂作为撬动学校课程整体面貌的支点,各项目实验校对创智课堂进行了不少校本化的实践与探索,在16所中小学项目实验校的16个必选项目中,有9个项目都指向创智课堂的校本化实践研究。这些项目研究涉及了包含学习环境创设、凸显本校特色的创智课堂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作业设计等在内的不同研究切入点,根本旨趣都是为了促进本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方式的整体转型。
2. 注重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狠抓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除编制学校课程方案外,绝大部分项目实验校都建立起相关的学校课程制度以保障方案的有效落实。各校均非常重视教学流程管理,并将其作为监控、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对应五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与措施,形成了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网络,保证定期反馈、定期评价,以及时、切实有效改进教师教学行为。
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调研发现项目实验校对“关注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是切实提升课程实施品质的有力保障”达成共识。在检核表中“K32专业的支持性”这一二级指标下的检核条目平均分均为4分,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各项目实验校均通过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满足课程实施要求;另一方面,各校也非常重视本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基本能做到校本研修有计划、有主题、有效果,并形成常态,以校本教研的方式集聚本校教师专业共同体的集体智慧,促进同侪间的协同互助,实现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4. 通过多种途径为学校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调研发现:各项目实验校能够规范使用区教育局下拨的相关经费,采购学校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含创新实验室)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图书资源能够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此外,学校能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竭尽可能为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落实铺平道路。在积极的行政帮扶下,各校也能够发挥主动性,不断挖掘本校内涵发展的抓手和生长点,拓展多方资源,共同做好充足的资源保障。在检核表中“K33资源的保障性”这一二级指标下的检核条目平均分均为4分,呈现良好态势。
(四)课程评价力
1. 注重课程评价目标上的导向性
总体来说,各项目实验校在课程评价上都有顺应上海市政策要求的相应目标导向,比如小学的等第制评价、初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海市中小学生绿色指标评价等,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学校育人特色,搭建多样化平台,整合多种资源,挖掘多样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此外,部分学校还开始建立基于课程标准命题的制度并开展相关工作,逐步开始对课程评价的改革实践探索。
2. 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性监控资料的积累与收集
调研结果显示:各项目实验校都积累了较为齐全的课程与教学系列文件档案,呈现学校及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开展研究的历史轨迹,表明学校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视并具备相应的证据收集意识,尝试建立系列管理制度,注重相关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收集,并将其作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调整、跟进与评价的数据支撑,进而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品质。但是,过程性监控资料的积累与收集是否为教师日后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提供了帮助,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帮助,如何有效落实基于证据的行为改进等,这都需要进一步思考。
(一)“课程思想”方面
项目实验校对本校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课程理念思考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厘清。在学校课程方案中,基本都谈到学校发展目标、教师成长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但是对本校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课程理念在文本中的呈现不足,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也是较为笼统模糊的,不够具体。
(二)“课程设计”方面
项目实验校课程的结构性和逻辑性设计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尽管学校课程方案要素基本齐全,但是很难看出不同学校如何根据本校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回应和对策设计;另一方面,学校对三类课程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也是有所欠缺的,未能很好地呈现结构清晰且逻辑严密的学校课程体系框架。
(三)“课程执行”方面
项目实验校对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关注不够,有待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在学校课程方案的文本中还是在真实课堂教学实践场合下,学校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都过分关注本校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数量,而对如何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凸显学校特色并做针对性设计方面关注不够。
(四)“课程评价”方面
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团队的评价知识储备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前文中已经提到,关于课程评价方面的指向性项目研究,中小学是没有的,无论是在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方面,或是基于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实践研究方面、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研究方面都是没有的。而调研中也发现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团队的评价知识储备不够,具体体现在:学校对课程评价工具的开发不够,未能有效解读评价结果并运用数据进行学校课程问题的诊断分析,尚未建立学校课程问题的分析、反馈、改进机制等。
(一)要深化对学校的个性化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理念的思考和设计
项目组主张,项目实验校校长应持续开展现状调研,从调查研究和问题发现中,宏观思考本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理念究竟如何凸显学校特色,如何保持内在逻辑自洽和外部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作为学校各项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立足学校个性化的办学目标和课程理解,学校可以再分解不同学期、学年有哪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尽可能同时关照到学校层面和课堂层面的变革。
(二)深入思考并逐年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及其课程设计的内在结构性和逻辑性
项目组建议,项目实验校要基于深入的现状研究和问题发现,从课程统整的视角切入,为学校三类课程的整体设计做系统思考,在设计时就考虑三类课程的有效整合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三类课程的整合不是追求流于浅表的外部一致性,更关键的是如何与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育人目标、课程理念等整合起来,对应本校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回应和对策设计。
(三)要有效推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升级换代
校本教研作为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力抓手,在功能上需要谋求突破,实现对传统教研活动的超越。当今时代背景下开展的校本(校际)教研活动,应该充分体现主题性、时代性、序列化、专业化,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其流程的有效实施,希望今后教研活动的发展能够遵循课程化的设计思路,保证教研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的齐全及其内在一致性,配套相应的制度安排以保证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创智课堂的校本化实践研究也是推动项目实验校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支点,故应该持续深化创智课堂建设。
(四)要进一步提升对课程评价的知能水平和探索能力
课程评价力上存在的问题,一定意义上,也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上存在的问题。对应课程评价力上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认为,可以通过“研训一体”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团队对课程评价的知能水平和探索能力:一方面,依托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项目平台鼓励项目实验校能够在开展课程教学校本化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对课程评价的关注,增进对课程评价的研究意识,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良好态势,重点关注评价工具开发及下位指标研究、评价结果解读并运用数据进行课程问题诊断,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改进机制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区域层面可以邀请课程评价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广大学校校长、教师提供课程评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学校层面也可以借力校本研修的平台强化学校对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将课程评价视为校本研修的一大主题。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组也在不断反思杨浦区学校课程领导力基础性测评检核表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并试图在今后的研究中,从如下几个角度切入对工具本身作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第一,在上海市课程领导力一级指标(四个力)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思考既能与四个力相匹配且又能凸显杨浦区情的二级指标及检核条目,并注重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之间、二级指标与检核条目之间的一致性和匹配度,提高检核表的信度;第二,关注检核条目本身的可解释性,换言之,对重新调整后的检核条目最好可以配套相应的条目说明,让学校校长明晰每项检核条目的指向性为何,在最后一栏的举例说明中也能更具针对性;第三,在0—5分的分值设计上,应该细化不同等级的水平设计,呈现不同分值上具体的表现性评价量规为何,使得各校打分时有具体的标准参照,进而提高学校打分的可信度;第四,检核表及其指标体系的使用要与其他的现状调研方法相配套,使现状调研更加深入,问题发现更加充分,教改方案更加科学,行动指向更加明确,区域特征更加彰显,创新实验更加有效。
朱清一周梅王白云张雅倩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