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 廖一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江苏南京 210023)
国内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实践、问题及思考
黄洋 廖一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江苏南京 210023)
博物馆夜间开放是指博物馆在白天正常参观时间(一般为9:00——17:00)之后对公众开放的行为,其形式既有单纯的延长开放时间,也有举办相关的专题活动。我国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实践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国际博物馆日”举办的宣传活动;二是在夜间举办特色活动;三是由于特展观众多而采取的延时闭馆。夜间开放突破传统模式,在时间上为更多人提供参观便利,以休闲定位改变博物馆固有的说教形象。针对夜间开放面临的文物安全、人员调整、内容创新等问题,各馆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充分调研选择开放模式、合理利用志愿者力量、根据夜间独特氛围设计特色活动内容,呈现博物馆的多样性。但是并非每个馆都适合开展夜间开放活动,要视情况而定。
博物馆 夜间开放 博物馆夜游 国际博物馆日 志愿者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是传播文化的媒介。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对文化休闲的追捧,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完善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不仅要改善硬件设施,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做好服务。近几年我国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夜间开放。2016年5月18日,南京博物院开馆以来首次夜间开放,5000多人参加了“夜游南博”的相关活动,社会反响热烈。夜间开放,是指博物馆在白天参观时间(一般为9:00—17:00)之后对公众开放的行为。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形式既有单纯延长开放时间,也有举办相关的专题活动,是迎合现代人休闲时间,丰富博物馆参观内容,更大程度地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一)欧洲“博物馆之夜”的兴起
博物馆夜间开放最早兴起于欧洲。1997年柏林开启了第一个“博物馆之夜”(Night of Muse⁃ums),活动当天有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多类文化机构于夜间开放,同时还有精心策划的音乐会、讲座、舞蹈表演等文化活动。“欧洲‘博物馆长夜’项目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在欧洲至少30个国家、超过2000家博物馆提供免费的活动给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1]以柏林、巴黎为代表,博物馆之夜已然成为当地“节庆式”的文化狂欢夜。欧洲“博物馆之夜”展现了博物馆的另一面,打破白昼中博物馆的静谧神圣,联合其他文化场馆开展多样的活动,使夜间的博物馆更加“平易近人”,让观众感觉更加轻松自在。
(二)国外博物馆夜间开放的类型
国外博物馆夜间开放可概括为延时开放和夜间举办特色活动两类。国外博物馆所实行的延时开放是常年的、定期的,例如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每周三、周五延时至21:45,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每周四、周五延时至20:30,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 rt)每周五、周六延时至21:00[2]。而博物馆举办夜间特色活动更像是“博物馆之夜”的扩展,将一些展览的开闭幕式、专题活动时间选在晚上,开展音乐演奏、舞蹈表演、博物馆夜宿、博物馆探险、桑巴游行等活动,在夜间唤醒博物馆更大的潜能。
如果说博物馆数量的增加、类型的丰富让观众有了更多样的参观选择,那么现在博物馆吸引观众最大的阻力之一就是时间。一般博物馆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恰好也是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而在节假日等休闲时间,博物馆还面临着与其他休闲活动的竞争。近些年,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吉林、浙江等多地域多类型的博物馆开始探索开展博物馆夜间开放活动。但总体来看,国内博物馆夜间开放还处在起步阶段,新颖的参观模式虽然是一大亮点,但更多时候是一次性行为,并未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服务活动。
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国际博物馆日”的夜间开放
197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设立了“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对于中国而言,“国际博物馆日”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扩大了博物馆社会影响,提高了广大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15]。因此国家文物局、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各博物馆都很看重“国际博物馆日”的节日宣传效应,国家文物局每年印发《关于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各地积极贯彻执行。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进行的夜间开放(表一)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政府主导的某地区博物馆集体夜间开放。从2013年开始,为积极响应上海市“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之夜”活动,满足观众夜间进馆参观的需要,每年这一天上海地区都有几十家博物馆参与夜间开放。久而久之夜间参观博物馆会变成人们对“国际博物馆日”的独特记忆。这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国际博物馆日”及博物馆行业的认可度,集体开放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特色。但此种做法应逐渐打破政府主导的局面,逐渐转变为博物馆自发行为,而不是执行主管部门文件要求,进而为常态化夜间开放奠定基础。
2、单体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的夜间开放活动。单体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地延长开放时间,如夜游中国美术馆。这种做法一般仅仅是为了配合“国际博物馆日”宣传而进行,除了应景进行夜间开馆,没有其他附加的活动,不具有特殊影响性,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另一种是有计划、有目的、精心策划的夜间开放活动。如南京博物院2016年5月18日连续12小时开放,全天共接待11679名观众,除了夜间开馆外,还有“秦淮灯彩”点灯仪式,汉代乐舞、昆曲、江南婚礼民俗表演等特色活动。除了实体场馆的夜间开放,南京博物院还与江苏交通广播网密切合作,当天在江苏交通广播电台推出“博物馆声音报时”、“倾听南京博物院”节目[16],让没有来场馆的听众一起分享夜间南京博物院的精彩。这些活动为观众深度解读文物与展览背后的历史文化,让夜间开放变成视听盛宴,宣传“国际博物馆日”的理念,同时使观众对博物馆形成新的认知,无形中树立了博物馆的亲民形象。
表一// “国际博物馆日”进行夜间开放的博物馆
(二)非国际博物馆日的夜间特色活动
博物馆于非国际博物馆日开展的夜间特色活动,一般都有组织、有计划。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常态化连续性的招牌特色活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探索夜间开放模式的先行者,“亲子夜宿”活动很好地迎合了青少年的探秘好奇心,同时迎合父母和孩子一起探险,提升其亲密关系的需要,深受观众喜爱。如北京自然博物馆从2009年就开展夜宿等活动,已形成该馆特色化的招牌活动。这样的特色活动打破了博物馆的神秘,让观众身心皆融入博物馆,真切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2、针对“分众化”特定观众的夜间活动。由于白天展览的大众化,无法给予特定观众针对性的服务,而夜间开放一方面具有时间优势,能为环卫工人、志愿者、新闻记者等特殊群体提供参观服务;另一方面夜间开放能控制参观人员的群体类型,从而开展适合这一群体的文化活动,尽可能让各行业人员共享文化资源。
3、打造文化休闲新模式的夜间活动。结束白天紧张的学习工作,夜晚一般都是人们休闲放松的时间,相比于在展厅的学习型参观,结合博物馆特色的音乐会、服装秀等文化活动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在未来会成为更多当地观众多次走进博物馆的理由。这有利于打破博物馆传统的服务理念,更多元化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但这些活动的举办主体还是博物馆,尚未有博物馆将夜间场馆出租给其他机构举办酒会、发布会等情况。相较于西方,我国夜间活动的形式还相对保守。
(三)特展延时闭展
博物馆举办的特展影响力较大,为了更广泛地满足观众观展需求,博物馆对特展延时闭展。2014年4月11日于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展出了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博物馆(Chateau deVersailles)、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毕加索博物馆(Musée Picasso)、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五家法国著名博物馆的10件精品画作,大批观众慕名而来,特展开放首日,购票者就排起了长队,展厅内更是人头攒动[27]。鉴于此,国家博物馆于接下来的周六、日延迟闭展。2014年4月18日,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开展当日,观众量就创下武林馆区单日观展人数历史最高纪录,为了应对“五一”小长假的客流高峰,该展览实行延时闭展。2015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故宫原先的展览日程安排低估了观众对于展览的热情,直到凌晨还有观众排队进馆参观,本次展览创造的“故宫跑”现象引发行业热议。
表二// 在非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夜间特色活动的博物馆
类似的“迫不得已”的夜间开放值得深思。这三个特展的共同点是展品质量高、影响大,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可见博物馆只要提供高品质的展览,自然能吸引大批的观众。
表三// 因特展参观人数多而选择该特展馆延迟闭馆的博物馆
(一)博物馆夜间开放面临的实际问题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通过向大众传播知识而彰显价值。近年来博物馆行业不断变革和进步,夜间开放作为博物馆探索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一般开放时间与大众工作时间的冲突问题,为人们的晚间休闲提供了新的选择。利用夜晚的时空环境营造相对轻松的参观氛围,能改变博物馆一贯的“说教”形象,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不可否认,夜间开放作为一种新模式,国内博物馆尚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博物馆承担保管文物的职责,需要时刻保证文物安全。一方面夜间开放延长了文物的展出时间,增加了文物受光照时长和展柜微环境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夜间开放相对白天更易发生文物盗窃事件,安保难度更高。
其次,博物馆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夜间开放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开展服务工作,展厅的工作人员可能需要轮班,这样会加大馆内人力资源的支出成本。
再次,从现阶段来看,夜间活动的内容相对单一,未能与白天的社教活动内容有所区分,夜间开放的独特性仅停留在时间概念。长此以往,观众一时兴起的好奇心热潮过后,夜间开放的效应将大打折扣。
(二)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思考
博物馆夜间开放固然是出于良好的初衷和动机,但要想成为常态化开放行为,博物馆还需要以引导消费的方式包装自己,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和复合式经营,比如引进讲座、音乐茶座等,让晚上去博物馆休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提供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文化氛围,观众才会“随风潜入夜”。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努力创造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基础条件。
1、提升软硬件,保障文物安全。为应对博物馆夜间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首先要对馆内设施进行调整,例如灯光照明设备、展柜内部环境的精密监控、防盗报警设施定期检修等。珍贵文物或易损文物在夜间可有选择地展出。其次,夜间开放也要有安保人员坚守岗位,而且需要比白天安排更多的人力,安保任务也更加艰巨。
2、运用志愿者力量补充人力缺口。博物馆志愿者现在已经成为博物馆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新招募员工,将现有志愿者加以培训能更快地适应博物馆夜间服务工作,同时夜间开放避开工作时间也为更多热心志愿工作的人提供了机会。“美国博物馆大多一周七天全日开放,而在夏天又常夜间开放至晚上九时,加上其他夜晚博物馆活动等,这些非正规上班时间,一般只有少数全职人员值勤,大部分都由部分时间人员充任。”[28]志愿者将成为夜间开放重要的人力资源补充,有效缓解因延时开放带来的服务压力。
3、利用时空氛围,打造夜间特色。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时段是在人们一天的工作结束以后,悠闲舒缓的休闲模式以及夜色下的神秘探险氛围不失为好的选择,在夜间可展现出博物馆的不同面。关于欧洲的“博物馆之夜”,作家也斯(原名梁秉钧)曾描绘了柏林几十个博物馆同时开放,沿线的音乐、舞蹈、木偶戏、酒吧、小吃,配合、呼应着专线巴士上的观众从一所博物馆到另一所博物馆的场景,他将表演的场景描述成“舞蹈与雕塑的对话”,在热闹的气氛中感慨“不是每天都可以这样在博物馆里撒野”[29]。博物馆固然要传播知识、开展教育,但“说教”不应该成为博物馆唯一的名片。夜间不同于白昼的环境,开展相对轻松的主题活动更能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夜间开展的活动要与白天的社教内容有所区分,突出夜间特色,以多面的博物馆形象吸引参观人群。
4、先试行后选择,避免盲目跟风。就博物馆夜间开放而言,并非所有博物馆都适合采用这一模式,要根据本馆实际运营成本、文物安全防护能力、夜间的周边交通状况及观众参观习惯作出适当选择;而新的方案也有必要经历试行、调整、再决策的过程。例如南京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辖的南京市博物馆、甘熙故居、明城垣史博物馆曾在2013年将闭馆时间调为18:00,因17:00开始就基本没有游客又调为17:30;梅园新村纪念馆曾把闭馆时间延为21:00,但效果并不理想,试验7天后放弃了夜间项目。相反,同样是南京地区,瞻园推出的“夜瞻园”时段为17:30—22:00,不开放展厅,观众需要以高于白天票价40元的价位欣赏园林建筑及古筝表演,但夜间瞻园仍然游客不减[30]。所谓博物馆的好服务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的、有效的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意大利人有午睡的习惯,他们一般将美术馆或画廊的展览活动,安排在夜晚举行。”[31]由此可见,展览的内容、博物馆周边环境甚至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夜间开放时间的选择。进行一定的调研分析更有利于夜间活动的开展,避免资源浪费。
至于夜间开放的形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例如“5·18”上海地区博物馆夜间活动的集中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地区影响力,但开放数量多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博物馆的夜间参观量都能保证,只是一天的开放对博物馆没有太大影响,不足以暴露问题。相对来说特展延时的开放形式成本低、安全隐患小、利用率高,是博物馆试行夜间模式很好的选择,从一项活动、一个馆开始摸索夜间模式,为之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夜间配合展览举办特色活动能够利用夜晚环境效果带来别样的参观体验。不论是哪种开放形式,灯光照明、藏品安全甚至博物馆餐饮及其他服务都要全面配套。
博物馆夜间开放成为近几年的流行趋势,夜间开放模式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时间参观博物馆并改善节假日观众集中参观带来的拥挤状况。国内博物馆初步尝试了夜间开放,展览延时与举办特色活动的模式都有出现。固定时间实行延时开放是国外很多博物馆的选择,对于知识型和体验式参观者是很好的福利。短时期特展根据参观情况适时延时,则能够充分利用展览资源,也相对便利高效。博物馆夜间开放是基于观众利益最大化的考量,馆内资源固然丰富,但只有让观众“走进来”,资源才能被利用。观众有时间参观也是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走进来”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将观众“留得住”,以便实现长期的文化互动。夜间独特的环境氛围为我们呈现博物馆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选择,无论是慢节奏的休闲游还是神秘的“博物馆之夜”,都是与观众拉近距离的很好选择。在为观众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夜间活动也对博物馆提出文物安全、工作人员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内容创新等多方面的更高要求。被冠以“首次”、“第一”、“最佳”等头衔不是目的,更应该对实际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当新闻媒体齐声喝彩的时候,博物馆人要保持清醒,要多思考探索博物馆如何通过夜间开放这座桥梁实现与文化资源需求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1]步雁:《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的尝试与探索》,《文物世界》2014年第6期。
[2][5][25]刘黎雨:《“博物馆奇妙夜”:展览夜场开放渐成趋势》,《中国文化报》2014年5月20日第7版。
[3]《5·18上海10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EB/OL][2013-05-17]http:// sz.bendibao.com/z/shanghaigl/2013517/522492.html.
[4]《2014上海博物馆奇妙夜40家博物馆夜间开放》,[EB/ OL][2014-05-08]http:// sh.bendibao.com/tour/201458/10⁃4892.shtm.
[6]《2015上海5·18博物馆之夜开放信息一览》,[EB/OL][2015-05-14]http:// sh.bendibao.com/tour/20155141316⁃88.shtm.
[7]聂灿:《5月18日深圳博物馆将开放夜场延至晚上九时》,《深圳商报》2015年5月12日第C01版。
[8]《2016上海博物馆日活动:103家博物馆免费开放》,[EB/ OL][2016-05-17]http:// sh.bendibao.com/news/2016517/ 161600.shtm.
[9]张欣然:《中国美术馆“国际博物馆日”将邀观众夜赏艺术》,《中国文化报》2016年5月17日第2版。
[10]北京自然博物馆官网:《5·18博物馆影像志活动即将启动》,[EB/OL][2016-05-17]http:// www.bmnh.org.cn/ Html/Article/20160518/11570.html.
[11]弘博网:《首都博物馆举办5·18博物馆之夜志愿者专场活动》,[EB/OL][2016-05-19]http:// www.hongbowang. net/news/yj/2016-05-19/4847.htm l.
[12]陈蕾、赖有光:《博物馆日活动多日场夜场看到够》,《南宁晚报》2016年5月19日第6版。
[13]苏州博物馆官网:《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吴中风雅夜苏博》,[EB/OL][2016-05-18]http:// www.szmuseum.com/ Views/Activity.aspx?PNo=Activity&No=jyhd&Guid140f 21e8-176e-4adb-a8d7-18c22aaae074&Type=D⁃etail.
[14][16]南京博物院:《国际博物馆日,南博为观众献上视听盛宴》,[EB/OL][2016-05-22]http:// www.njmuseum. com/html/News_content@NewsID@7c05e6ed-fcc8-4eea -94d5-e77a2075ee7d.htm l.
[15]李春玲:《初探国际博物馆日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影响》,《中国博物馆》2008年第4期。
[17]河南博物院编:《新窗口·新视野·新里程河南博物院开放十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18]北京自然博物馆官网:《博物馆之夜》,[EB/OL][2016-12-30]http:// www.bmnh.org.cn/Htm l/Listlist146.h⁃tm l.
[19]《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晚间开放门票优惠》,[EB/OL][2010-07-28]http:// news.artxun.com/yishupin-1554-7767130.shtml.
[20]朱凯:《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奇妙夜”》,《中国文化报》2013年8月22日第8版。
[21]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官网:《博物馆奇妙夜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隆重开展》,[EB/OL][2015-6-9]http:// kjg. cdstm.cn/index.php?m=Index&a=detail&wsid=80&cid=2 04&nid=12119&ids=204.
[22]李魏:《市博物馆首开夜场礼敬城市劳动者》,《青岛日报》2016年5月3日第12版。
[23]孔小平:《听宋思衡演绎“音乐时光机”》,《扬子晚报》2016年8月16日第A16版。
[24]浦峰、黄颖:《5月3日国博再开夜场》,《新京报》2014年4月30日第A16版。
[26]《“石渠宝笈”特展开启故宫鉴藏之门》,《新民周刊》2015年10月15日。
[27]朱永安、冯智军:《法国“名馆·名家·名作”亮相国博》,《中国文化报》2014年4月13日第1版。
[28]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85-386页。
[29]也斯:《在柏林走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06-108页。
[30]胡玉梅:《南京多家博物馆推夜游项目》,《现代快报》2015年3月3日第F13版。
[31]何政广:《环球博物馆见闻录》,紫禁城出版社2013年,第228页。
(责任编辑、校对:王霞)
TheMuseum’sNight Opening in China:Practices,Issuesand Thoughts
HUANGYang LIAOYi-jie
(DepartmentofCulturalHeritageand Museology ofNanjing 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123)
Themuseum’s night opening refers to the practice to keep the door open to the public after regular hours(normally 9∶00-17∶00),which,in some cases,is to extend the opening hours,and in other cas⁃es involves special public programs.In China,the night opening has been seen on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as a way of celebration or practiced in the form of either providing night programs or simply extending opening hours to accommodatemore visitors for some specialexhibitions.Dep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almode,the night opening provides convenience to visitors who have time constrains and softens the museum’s didactic image as stereotyped.Tomeet the challenges in security,staffing,and content develop⁃ment caused by night opening,it is suggested to make thorough surveys before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openingmode,to seek help from volunteers,and to design diversified programs that areworkable at night.It is important to notice that not all themuseums are suitable to open at night,which shall be decid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eachmuseum.
museums;night opening;museum visiting at night;InternationalMuseum Day;volunteers
G260
:A
2016-08-28
黄洋(1988—),男,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廖一洁(1994—),女,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B780001);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15QNPY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