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敏
摘 要: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设置了许多栏目,其中“活动”“实验”“探究”栏目充分体现了“突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的基本理念,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列举了栏目被滥用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运用好这些栏目的三大策略:尊重栏目意图,明确过程与方法;解读栏目功能,把握使用技巧;超越栏目预设,落实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材;教材栏目;过程与方法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设置了“活动、实验、探究、思考、讨论、读图、阅读、练习”等栏目,这些栏目都蕴藏着编写意图和特定功能。其中“活动”“实验”“探究”栏目充分体现了“突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的基本理念,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载体。
一、栏目的使用现状及其原因
从对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和访谈中发现:“活动”“实验”“探究”栏目存在着被滥用的现象,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1.忽视过程与方法
教师关注教材栏目中知识内容,仅仅把栏目中的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栏目中所蕴藏着的“过程与方法”。
2.“照方抓药”
教师直接将栏目预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按照栏目所预设的步骤开展探究。外在栏目所强加的,学生的思维沒有被激活,难以领悟探究的原理和方法。
3.随意性大
教师相当随意地确定栏目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例如,在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中“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探究活动中的重点是什么?(1)猜想;(2)控制变量法;(3)实验电路的设计……理由则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感觉来确定,并不是从教材设置栏目的意图出发,随意性非常大。
通过访谈和问卷发现教材中“活动”“实验”“探究”栏目被滥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教材中栏目功能不清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活动、实验、探究”栏目共有300多个,各类教参对这些栏目功能、意图和使用方式没明确的界定,无具体说明,这在客观上会导致教师出现滥用或盲目使用栏目的现象。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不明确。《科学课程标准》在编写上存在着不足,有关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过于“模糊”“笼统”与“宏观”,在教学中难以把握与落实。
二、教材栏目的使用策略
为了改善当前栏目被滥用的现状,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尊重栏目意图,明确过程与方法
栏目中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内容是显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学习内容往往是隐性的。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栏目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分析栏目内容的呈现方式,理清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内容,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内容
分析栏目编写意图与内容呈现方式,可以得知:“过程与方法”由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两部分组成。探究方法分为获取信息方法、处理信息方法以及表达与交流信息的方法。获取信息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测量等;处理信息方法包括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类比、猜想与假设等;表达与交流信息方法包括概述、符号与模型等。
科学教材栏目为学生预设了两类探究过程。一类是“实践——认识”,如九年级上第一章第4节中“探索碱的共性”的活动。“实践——认识”基本过程是:获取经验材料(如观察、实验、调查)→整理经验材料(如比较、分类、形成事实性的概念或表象)→建立科学概念或理论(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推理、类比、概述、符号、模型等)。第二类是“假设——检验”,如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中“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的探究。这类探究先对解决问题做出假设,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检验。具体过程见下图:
分析栏目所预设的两类探究过程,可以得知:“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探究过程”中蕴含着“探究方法”,“探究方法”保证“探究过程”得以顺利、有效进行。
(2)确定栏目中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内容之后,在使用教材栏目时,可以从以下五个问题来帮助我们确定栏目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并且使“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
第一,栏目采用哪一类的探究过程来呈现科学知识?
第二,在预设的探究过程中采用哪些探究方法来获取信息?
第三,在预设的探究过程中采用哪些方法来处理信息?
第四,在预设的探究过程中采用哪些方法来表达与交流信息?
第五,上述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中,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还需要学习与提高?
2.解读栏目功能,把握使用技巧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活动”“实验”“探究”栏目基本功能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建构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但是这些栏目在科学方法训练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使用的技巧也各不相同。
(1)在“活动”中训练探究方法
“活动”是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数量最多的栏目,根据栏目的功能分为观察类活动(如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观察蜗牛身体)、实验技能类活动(如八年级上第一章第6节过滤泥浆水活动)、知识探究类活动(如九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研究电功率跟电流的关系活动)。上述活动栏目的功能定位和使用技巧如下表:
(2)在“实验”中培养实验能力
该栏目以完整的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目标、器材、过程、讨论等。从栏目对实验内容与形式呈现的完整性,我们可以解读出它的基本功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突出实验方法训练的规范性。
该栏目的使用技巧在于:明确实验重点与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操作。为此,要重视解读栏目中的“目标”“过程”中的留白处、“讨论”,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发现实验的重点与难点的线索。例如,“碱和盐的性质”的实验,①“目标”中明确提出:用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来指导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认识盐的性质;学习含SO2-4 或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巩固滴管和试管的操作方法。②“讨论”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哪些方法检验溶液是否呈碱性?最简单的是什么方法?从分到总,学生在回答的时候要比较取用药品、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等要点;第二个问题:可用氯化钡检验稀硫酸,硝酸银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它们还可以分别用来检验含SO2-4 和Cl-的化合物?这就涉及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到科学本质的认识,也是寻找科学规律。③过程”的留白处是一个设计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案表,表格完全空白。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按照栏目的预设先请学生回忆碱的共性,又是如何检验NaOH溶液的化学性质,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对验证性实验的思考,培养其实验推理能力。
(3)在“探究”中综合运用探究方法
“探究”栏目为学生预设了一个全要素的探究活动,能力要求远高于“知识探究类活动”栏目,因此它的基本功能:让学生自主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属于“假设——检验”类型。因此,在运用“探究”栏目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第一,要抓住关键点:“探究”栏目中“变量”。
从变量的视角来看,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实质上是一个对“变量”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的探究为例: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因变量;假设与猜想(重力势能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提出自变量与因变量可能的关系;設计验证方案→控制变量,做到自变量可控,因变量可测,无关变量不干扰;进行实验→操纵自变量,观察或测量因变量;收集证据→收集、记录有关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解释与结论→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反思与评价→对变量的提出与认识过程的科学性、安全性、精确性、简练性的评断与建议;表达与交流→直观、简洁地表示各种变量或变量间的相关性。
第二,要突出重点:验证方案的设计。
方案设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假设与猜想进行设计,设计的方案要有操作性,具有安全、科学、精确、简练的要求。设计方案时应思考:如何设置对照组?如何进行变量控制?如何减少实验误差?如何利于收集有效的证据?如何精细化实验?
第三,要突破难点:表达与交流。
要关注学生表达的规范性、完整性、针对性。
3.超越栏目预设,落实过程与方法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条件的千差万别,因此在利用栏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校的实际对栏目中的预设进行调整、整合与拓展,在尊重栏目编写意图基础上超越栏目的预设,切实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不足处调整预设
初中科学教材栏目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集中了教材编写者集体的智慧,得到了一线科学教师的高度肯定,但无论多么优秀的栏目在实际运用中总是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栏目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评估,并做相应调整。
①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
②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是否一致?
③探究要求与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否相符?
④与其他学科是否衔接?
⑤探究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是否相符?
⑥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⑦探究活动与学校资源环境是否适应?
⑧是否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
(2)在重叠处整合预设
初中科学教材中“活动”“实验”“探究”栏目中所蕴藏的“过程与方法”内容,普遍存在着交叉、重叠现象。例如,七年级上科学教材中不同章节中栏目重复涉及探究过程、简单的探究、测量仪器的使用、观察能力、分类方法、交流和合作等探究方法。因此,科学教师要在课标指导下,根据教材编写体系与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教材栏目的使用策略,编制“过程与方法”单元目标,分阶段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编制单元目标时,要力求各单元的关系清楚、协调、螺旋上升,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
(3)在空白处拓展预设
有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在科学教材中并没有配以相应的探究活动,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与实验设备上、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设计与安排相应的探究内容。例如,纳米材料性能。
笔者相信,用好科学教材中“活动”“实验”“探究”栏目,发挥这些栏目应有的功能,必将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13.
2.余自强.科学教育的过程.全国小学科学教育年会发言稿,2004.12.
3.朱清时.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7.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