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

2017-02-17 19:12姜艳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闰土悲剧性祥林嫂

人物塑造技巧对学生作文质量水平提升具有一定促进效果,使人物素质更加靈活生动,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便运用了浓厚笔墨对闰土这个人物进行了塑造,给读者一种跃然纸上之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以“我”为第一视角,主要对少年时的闰土以及成年后的闰土的人物形象及个性进行了描写,从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本文通过对闰土形象塑造技巧进行研究,为作文教学提供更多有效对策。

在文章一开篇,鲁迅并未对闰土进行描写,而是利用当时的环境来对主人公心境进行描绘。当时正值故乡的寒冬,冷风凛冽,萧瑟荒凉,而在作者记忆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作者通过场景的描绘引出了主人公闰土。

《少年闰土》在人物素质上,分别从:人物肖像、人物动作以及人物关系三个层面来开展。文章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如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通过作者的描写,闰土少年时期天真无邪的形象便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故事的发展,闰土从英气少年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作者在对成年闰土进行描写如下:“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成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随着闰土的成长,年少时的农村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木讷的农民,少年时期的闰土活泼好动,会捕鸟,沙地看瓜,而成年后的闰土话少,迟钝。在闰土年少时,与“我”不到半日就熟识了,然而成年后,闰土的态度恭敬起来,并称“我”为“老爷”,而这一称呼的转变也导致两人关系的变化,逐渐疏离,逐渐陌生。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著名作家,他弃医从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社会现状,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到社会敝疾,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多为底层人民,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便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来自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毒害,同样也来自于传统妇女的愚昧无知,一方面,祥林嫂为了传统封建社会所谓的“贞节观”而不愿改嫁,并接受了“神鬼地域”之说,并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从这些事件上不难看出,祥林嫂实际上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众多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的缩影。从祥林嫂的性格上不难看出造成悲剧的主要动机。又例如孔乙己,孔乙己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对孔乙己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从“窃书算不算偷”名言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与上述人物一样,闰土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少年时期的闰土如同一个小英雄,热衷于各种事物,他的一举一动都体现出闰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下,少年闰土成长为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当“我”见到童年时期的玩伴闰土后,“我”十分激动,年少时期的美好浮现在眼前,然而,当“我”与闰土真正见面后,残酷的现实呈现在“我”面前,成年后的闰土模样完全不似从前,沉重的现实已经把他“驯服”。“他景况也很不如意”,“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一堆的子女,家人的活计,繁重的苛捐杂税。在这样的重压下,闰土不得不向命运屈服,埋葬少年时的希望,成为和他父亲一样的穷苦农民。

所谓悲剧,叔本华曾提出过三个理论,他认为第一种悲剧,是指剧中人本身的悲惨遭遇;第二种则是由于命运而导致的悲剧;第三是由剧中人物间的关系造成。从悲剧结构来看,悲剧主要由悲剧性因素、悲剧性矛盾、悲剧性冲突及悲剧性结局构成,而闰土悲剧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响,其次便是人物本身个性,作者通过闰土这一人物的形成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他有着中国农民主要特质,如:善良、质朴、勤劳,那个在西瓜地里“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少年已经不复存在,在社会的压迫下,他只能麻木地活着,背负这沉重的精神压力,如同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追求的木偶人一样活着。

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是个病状的中国,在封建制度的作用下,底层人民的思想被不断摧残着,作者通过人物的描写揭露这个充斥着封建道德观念的社会,闰土就是众多典型人物形象中的一个。

姜艳艳,山东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峄山路校区教师。

猜你喜欢
闰土悲剧性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故乡》的呐喊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