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策略

2017-02-17 18:16周步慧
考试周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儿童家长

周步慧

随班就读生就是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在普通班就读,意在发挥集体教育优势,在教师的正向干预下,通过同龄儿童的交往互助,让随班就读生在班级中感受关爱、帮助和激励,从而模仿、学习,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不容乐观,各方面原因都存在,家长认识不到位,普通学校的师资不能满足这些特殊的个体需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应该引起各方面重视,齐心协力,关注残疾儿童成长。

立足课堂教学,加强课堂关注,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以为要想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关注随读学生,用爱贯穿教学

随班就读的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发育较差,智力低下,并伴有一定的适应性行为障碍。在正常孩子面前,他们表现得比较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经常躲在角落里。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主动接近学生,让他们消除与老师的隔阂,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开始愿意与老师交流,并将心里话讲给老师听。如本班的赵文森同学,基础较差,不善于表达,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我每天早晨都跟他沟通,拉拉家常,让他心情舒畅。接着给他找了一个憨厚的同桌,帮助他,与他共同学习。如果他今天举手发言了,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并奖给他一颗星。得到了全班的表扬,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复习单韵母“a、o、e”时,考虑到这个比较简单,就推选他当小老师,当全班同学都跟着他一起读时,也许其他同学是无所谓的,但是对他而言分外高兴。这节课以后我发现他变得活泼了。在大课间活动中,他兴高采烈地跳着兔子舞,和同学间相处得很融洽。实践证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随班就读生,对他们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他们就会精神振奋。他们会做错事情,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如果他们在学习上反应迟钝,或者成绩不理想,多次讲解依然不见效果,也不能用犀利的言语指责他们,以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相信用我们的爱心关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关爱,才能放开胸怀,坦然与他人相处。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多考虑他们一点,尽量让他们从简单的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向着智力正常的学生靠近。

2.加强课堂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关注随班就读生的学习,重点是课堂学习情况。通过有意的课堂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大家的认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培智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观察和分析能力弱,需靠图片、实物、录像、投影、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加强刺激,为此,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卡通或精美图片将数学问题进行整合,从而激发他们兴趣,集中注意力。一些浅显易懂的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在回答正确后,及时给予表扬和掌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被老师关注,得到大家的肯定、老师的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高了。在课堂练习阶段,协助他们完成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做,我能行。对于问题回答正确、练习基本正确的培智学生及时奖励。如一朵“小红花”或一个“笑脸”,等有了十个到老师处换一只“奖章”并奖励一块糖,一个月统计一次,达到50只奖励一个小本子,学期结束后达到要求的奖励一个大本子等,这样他们对数学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在无形中被调动起来了。

3.实施分层教学,重视课堂学习

随班就读执行的是普通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决定培智生不离普通班级,不单设教材,不单独开课实施教学。因而,培智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纠正只能通过在集体授课中实施分层教学才能达到。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智力状况,给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分层备课和上课。因此,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应根据两种儿童智力的不同程度,分别提出不同教学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对普通学生,明确按照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的;对随班就读的培智儿童在普通儿童要求的基础上,降低要求,减少坡度,主要包括:一是接受知识的容量要小,数量少;二是培智儿童只掌握容易的知识;三是培智学生注重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普通学生的認知目标要求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排列规律,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而培智学生只要求通过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最简单的排列规律,最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普通学生技能目标要求通过涂色、摆放学具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而培智学生则只要求通过涂色、摆放学具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即可;普通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要求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培智学生只要求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家校联合形成合力,促使学生进步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一样倒塌下。”

残疾孩子家长与健全孩子家长往往会产生不同心态。经过调查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大致会产生三种教育心理偏差:一种认为孩子已残,没有希望,而放弃管教;另一种认为自己孩子生活不幸,因而百般溺爱,放弃对孩子的要求;第三种是不愿承认孩子的残障现实,认为孩子只是年龄小、没问题。这三种观点引出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也不同:第一种只养不教,任其发展,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不闻不问;第二种是包办过多,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无理取闹等不良行为,甚至丧失基本能力;第三种是无视特殊孩子的心理特点,教育手段强硬,方法严厉,使残疾儿童产生恐惧心理,阻碍他们健康成长。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的不同心态,会影响他们是否能够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影响他们与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

家长是影响随班就读学生的重要因素,同时是随班就读工作中较难控制的因素,家长是否能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随班就读工作成败。另一方面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对教育方法的掌握能有效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校主动为家长提供有利于其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家长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例如,一个小脑有问题的残疾小姑娘,家长起初寄予希望太高,但教育又不得要领,时常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向她发脾气。于是,我耐心劝说家长,并教给家长一些辅导孩子的方法。这样统一步调、齐心协力,经过两年努力,该生有了很大进步。她的家长逢人就说,孩子有个好老师、好集体。孩子现在每天高兴上学、高兴回家。是平等信任,是爱心使孩子享受了阳光、空气。受到了教育,取得了进步。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儿童家长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家长请吃药Ⅱ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