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下民族印记,激活文化元素

2017-02-17 07:49李国茂
新班主任 2017年1期
关键词:节令印记谚语

□李国茂

烙下民族印记,激活文化元素

□李国茂

张芳宁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是人们在探索自然规律或奋进历程中的美好皈依或规律总结,可以说,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无数人的情感寄托。

在如今,各种节日活动花样翻新,洋节被过得时尚而多彩,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相对受冷落,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彰显其有效的德育功能,给学生烙下民族印记,很有探讨的必要。

我所在的学校选择把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作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先人们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了解节气知识,让节日“醒起来”

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我们的祖辈眼中,一年并非只有简单的春夏秋冬,而是用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而现如今,我们当中还有多少人能逐一说出这24个节气呢?我们所知的节气知识真的都准确吗?

我曾给同学们讲过“太初历”的来历。一位名叫落下闳的天文学者,设立测时的日晷仪,明确夜间测时漏仪的刻度,同时测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月初和月末的时间。几年后,在实测天文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他提出系统地改历方案。因为落下闳的历法“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大大优于其他各家,遂被采用,这便是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

这个知识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又组织开展关于“二十四节气”知识的讲座,让同学们对传统节气及节日文化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自觉地搜集相关知识。

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很有必要将一年四季各个节气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知晓创立历法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是祖辈们探索自然的智慧结晶。

融入文化元素,让节日“活起来”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天地万物应时而生,农民应时而作,播种希望,收获幸福。历代文人墨客写了许多诗词歌赋赞美四季,这些诗词无疑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滋润学生灵魂的好教材,能让学生明白文学来自生活,生活是文学的矿藏。例如,韩愈的《春雪》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翃的《寒食》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相同节令、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品,感受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珍惜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日新月异。

总之,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诸如“二十四节气”节令诗歌朗诵会;时令作文抒情,歌颂家乡,讴歌时代;亲近大自然,画美“二十四节气”,感受家乡大变化,感受农村新面貌……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采集节令谚语,让节日“用起来”

我们祖祖辈辈的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很规律性的“二十四节气”谚语,它根植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如果让学生们去收集整理,这样可以使学生丰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

学生们通过收集谚语,会感悟到民间有大智慧,生活才是真源泉。同时,他们还可以成为家庭农事的好帮手,把节气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样老师就可以在教学中把实践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洋节泛滥、年轻人追求时髦、盲目跟风的当下,把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纳入学生德育工作,我觉得是一件很紧迫的事,这不仅能够起到滋润灵魂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不忘民族之根的德行。但我们需要用心去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摸准节日的时代变化脉络,激活节日元素,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比空洞说教要好得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节令印记谚语
立 秋
过去一年,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30年印记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
狮城印记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