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隋
珍视传承
——语文教学思量之一
◇杨再隋
语文教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值得骄傲的传统,值得珍视传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经过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已成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其中包含着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准确认知,对学习最佳时机的正确把握,对教学火候的精确拿捏,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学状态。
对语文教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南宋大儒朱熹。他关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静虑”“切己体察”的思想和实践,对当今语文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
清代王筠的《教童子法》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有不少精辟见解。他认为:“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强调读书时要圈圈点点,学习书中的好词好句子。在作文教学中,主张“先放后收”。他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作文时“必能标新领异,剥去肤词”。
现当代,继承和发扬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大家是著名文学家、出版家、教育家叶圣陶。他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观点,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作为教师,当然要教,而且要会教、善教。教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知识是教不完的),而且是让学生不待老师教而能学、会学、善学。所以叶圣陶说:“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就是学会学习,是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也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语文教育传统的影响,针对教学实际,语文界提出了“少而精”“精讲多练”“一课一得”等教学主张,影响很大,至今仍有指导作用。
小语界,堪称一代师表的是斯霞、霍懋征、袁瑢三位老师。斯霞、霍懋征已故去,袁瑢老师以94岁高龄仍十分关注语文教学,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她们都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她们不只是教书,因为她们自己就是一本教科书;她们也不只是在上课,因为她们和课已融为一体,她们的语文教学是科学、艺术、人格的结合。我们称之为人格化教学,是说她们已把人格、爱心、良知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实现了人格魅力和语文魅力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试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尤其是识字教学。最具代表性的语文教改试验,是张田若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和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他们都继承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总的趋势是从学科教学向课程、由单项向综合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会导致中华教育传统和当代教育的断层。我们并不排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要“洋为中用”,融入我们的教育思想,接上中华沃土的地气。当下年轻教师大都知道几个“斯基”和“诺娃”,但知道斯霞、霍懋征的却不多。因此,需要多讲斯霞故事、霍懋征故事、袁瑢故事,多宣传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
中华语文教学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忽视传统,抛弃传统,就等于切断了血脉,丢失了灵魂。珍视传承,不忘初心,正是为了促进当下的教育,面向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