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王必闩
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复习六点建议
江苏 王必闩
每年的考前复习存在着许多共性与值得借鉴的内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共识,只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落实,对切实提升高三历史考前复习的效果大有帮助,并非束手无策。基于此,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自身工作实践,我觉得高三历史考前复习必须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距离2017届高考日益临近。凡事没有基本的时间做保障,便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高考更是如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高三历史考前复习必须制定相应的计划。如果没有复习计划,完全跟着感觉走,考点记多少是多少,教材看到哪里算哪里,其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要想保证考前复习有序有效进行,务必要事先制定一份具体详细的复习计划,包括每天的作息时间,高三两学期一共上课多少周,每周几节课,总共多少节课,其中除去放假或相关活动冲突,实际有效课数多少节。从微观看,这一节课或是今天乃至于这一周要复习完哪些内容,必须完成哪些必备练习;从宏观看,两学期直至到高考前准备完成哪些任务,复习哪些内容,怎么复习,寒假期间自主复习哪些内容,何时完成一轮单元复习,何时进行二轮专题复习,何时进行三轮热点或强化训练等,所有这些每一位考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建议学生可将具体复习计划书写在笔记本上,做到每天或每周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如此既是提醒也是激励自己必须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即便教师有复习计划,考生自己也要制定与之匹配的复习计划。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为高三上学期期末前必须完成一轮复习,备战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二学期4月中旬左右完成二轮复习,有针对性强化训练,备战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底前完成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备战第三次模拟考试与最后的高考。试想,有了这样一份复习计划,还用担心复习的效果吗?谨记:计划越周密,任务越具体,效果就越能得到保证。
这里的“标”指“课标”,即课程标准,它是教师实施教学、组织命题之权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必备资料。这里的“本”指课本或教材。教材,顾名思义,是教授和学习的主要材料。课本,是复习的主要文本。换言之,在考前复习过程中,必须始终将课标与教材牢牢抓在手里,充分用好其中的素材。编制再精美的教辅资料,依然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无法替代课标与教材。在考前复习时既要关注课标,也要关注现行教材。同时,凡是考点与课标重合的地方必须重点关注。以2017年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为例,课标与考点相一致的内容很多,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等类似这样的内容在考前复习时应给予充分关注。另外,复习时必须关注教材中的正文部分、图片、材料等,既要进行地毯式逐一复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准确的回忆教材内容或知识点所处位置。只有双管齐下,“标本”兼治,方向才能精准,这样的复习才能确保稳妥扎实与有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高效地复习,针对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依据何在,方向在哪?既然是考试,少不了“考试说明”,因为它规定了具体考试的范围,明确了考试相关要求。基于此,针对历史学科课时少,复习时间紧,考试内容多等特点,建议考生在复习中必须严格对照“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以及能力要求逐一落实,尽可能不留盲点,该强化的强化,该拓展的拓展,该简略的简略,该舍弃的舍弃。对那些暂时不考的考点,必须果断的灵活处理,原则上坚决不去理会,至少不能花费大量精力,以免对学习造成干扰,从而混淆主次,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另外,对新增加或有所变动的考点必须高度关注,尽可能悟出个中缘由,理解编写者的真实意图。仍以2017年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为例,比如删除了“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就没有必要在此上面浪费时间;“考试说明”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前增加“九二共识”的内容,在复习时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认真落实到位;还有在“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部分增加“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等在复习时同样要予以关注,不留盲点。诚然,这里所说的“点”到为止,也并非禁止“越雷池一步”,更不是教条,而是要把握好复习的“度”,力求在“点”到为止中确保复习针对性强,达到理想的效果。
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并非各自独立,很多看似毫无关联的内容也是相互补充与印证,在复习时必须引起充分关注。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有关“分封制”的内容与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土地制度的演变”有关内容存在密切联系;再比如必修一《鸦片战争》有关内容与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等内容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诸如此类内容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倘若复习时仅仅简单而孤立地从一个考点到另一个考点,为复习而复习,不能将相关或相近考点进行及时归类与迁移,那么这样的复习即便进行多次,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至于归纳总结概括与理解等能力的提升更是无法得到加强与提高。基于此,建议考生复习有关考点时一定要学会瞻“前”顾“后”,即把与此考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梳理,纵横比较,多向联系,从而达到熟悉、熟记、熟练的程度。实践证明,复习中善于瞻“前”顾“后”,循环往复,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与结构体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其实际效果会远远大于简单地从“点”到“点”式的琐碎零散复习,也必将有助于高考得到充分发挥。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考前适当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换言之,任何停留于纸上谈兵式的复习,其实际效果不仅低效甚至无效。类似“学以致用”、“熟能生巧”等之类的成语也无不说明训练在考前复习中的功用与地位。基于此,在复习时建议考生课堂上必须至少留出10分钟的时间围绕复习的内容,进行当堂强化训练,课后必须辟出相对固定的时间(建议每次20分钟完成10道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进行自我限时训练与订正,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不清楚之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也可以借助网络等加以解决。练习的选取建议多选择高考题、高质量的模考题进行训练,尤其精选那些信息量大,包含知识点多的试题,切忌不分练习质量高低,为了训练而训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实际效果低下。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第12题。
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此题只要考生对相关国际会议内容掌握得比较清楚,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另一方面,这几个选项都是考点,且容易混淆。类似这样的考题还有很多,建议多训练,多反复,从而起到举一反三,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考前复习选择练习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与遵循的基本原则。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目标才有动力。记得非洲有句谚语: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考前复习也是如此,那种仅仅局限于眼前与个人的复习其最终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基于此,建议考生在考前复习时最好选定一个切合自己赶超的对象与目标,即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力争接近或赶上或超过某一位同学,同时想让自己的历史学科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多少分。通过一次次的调研检测成绩比较,分析其中得失,找准原因,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优化自己考前复习方案,确保复习实效。这些看似不足挂齿的做法,倘若真的将其落实于具体行动之中,其产生的实际效果会让你收获更多的惊喜与不可能。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殊不知,登高方可远望,开阔才能宽广。考前复习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他人,手中有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局,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总之,考前复习年年进行,也许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考生、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但就近年来高考试卷基本题型、命题趋势与内容以及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上述几点是考生在进行考前复习时必须充分关注且加以强化落实的地方,以不变应万变,也期望上述文字对2017届高三学生历史考前复习有所启发与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