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考纲变化解读及备考建议

2017-02-17 08:51广东欧远强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考纲唯物史观历史

广东 欧远强

2017年高考考纲变化解读及备考建议

广东 欧远强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7年考纲,笔者发现,2017年历史考纲变化最大的亮点在于命题要求部分,即是从2016年考纲的“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到2017年考纲“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变化。由此可见,2017年的考纲更加突显唯物史观的地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基于上述变化,综合个人多年备考的一些做法,在2017年高考复习中笔者有以下两点做法。

一、根据命题要求的变化,要重视唯物史观对复习的指导

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而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也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的基础,是落实最新教育部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主要呈现为三个部分。

1.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或物质与意识形态三个结构层次分析古今中外的社会转型。如春秋战国时期,复习过程中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指导学生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周礼的破坏、百家争鸣、商鞅变法之间的逻辑关系。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得以确立,旧的经济瓦解新的经济产生必然影响到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新思潮的涌现,百家争鸣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商鞅变法打破旧制度束缚确立了新制度,新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正是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两组对立统一关系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的复习既要用唯物史观去指导,又要从史实之间的关系中归纳出唯物史观的理论,要让理论、史实二者融为一体。

2.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连续性和阶段性。通过分析史实,归纳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复习辛亥革命,用偶然性与必然性分析其爆发的原因,提取教材中的知识点“(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可归纳为其爆发的必然性;“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湖北兵力的空虚”可归纳为其爆发的偶然性。通过这样的分类整合,达到了唯物史观对教学的一般指导。为了进一步深化,就要把辛亥革命放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大背景下宏观理解,认识到辛亥革命仅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的一部分,可见其既有突出的贡献也有一般性的影响,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观点。

3.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认识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思想解放、历史伟人、历史变革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关系;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等。如在复习选修四时,我们在很多方面都用唯物史观去指导。

(1)评价历史人物方法。一是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二是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在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做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既是英雄又是暴君,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三是发展性和长远性,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2)评价历史人物原则。一是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二是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三是要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四是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根据命题要求的变化,要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2017年考纲中说到要重视培养“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能力一般包括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理清;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笔者在复习过程中探索为:

1.注重对历史概念的完整建构。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是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一定要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如在复习到必修2古代商业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时候,笔者不仅仅从两者出现的背景、表现、影响让学生知道其不同点,还通过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两个概念的外延:明末的“隆庆开关”;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演进。“1684年康熙收复台湾,开始海禁,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1717年康熙又实行南洋禁海令。1727年,雍正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1757年,乾隆因西洋商人违反清政府的贸易规定,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移市入浙’,乾隆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出口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设置了许多规定和限制,后人称之为‘闭关锁国’”。通过这样的补充,这两个概念就完整呈现给学生了。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里主要训练学生的能力包括:分辨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构建;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其中41题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形式多样性,并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正是呈现上述三种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要重视对41题引导和训练,笔者建议如下:

(1)在二轮复习中,要整合教材,形成通史思维。按照时间线索,将政治、经济、思想等部分整合到一个阶段中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2)注重主干与主干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欧美代议制与启蒙思想之间关系,中国代议制确立过程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关系,古代雅典民主制度与古希腊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法、儒思想之间的关系等等。

(3)对典例或高考题建议采用变式训练,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如2016年全国Ⅰ卷41题设问可以改编为: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加大对近几年开放性试题的训练,构建专业的答题模板。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徐闻一中)

猜你喜欢
考纲唯物史观历史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能力主导、素养为核——基于考纲和试题变化的备考策略研究
新历史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