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于 帅
一道原创作文试题的设计及相关研究
黑龙江 于 帅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直接反映,各种考试也无不力图通过高质量的作文试题考查学生的素养水平。笔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现将笔者一原创作文试题及相关解读陈列如下,与语文界同仁切磋琢磨。
原创试题:中国自古以来有相当多的名言警句,或指导人生,或揭示事理。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教人做事要坚持;而“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则教人要善于变通,不要胶柱鼓瑟。“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让人萌生对不渝爱情的向往;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则肯定了女性亦可脱离不幸婚姻,自立自强。每句名言都有其合理性,而这合理性又似乎不足以囊括四海之事,甚至互相矛盾。因此人们在处理个人问题时常常发出“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感叹,一些读了很多书的人在面对社会繁杂时也不见得都能有所作为。
该如何理解并运用书中的道理及古代智慧读书、做事、生活,才是恰当的方式呢?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评分标准:
这道作文题的评分标准可以定为“六等级、六切入”。第一等级下限50分,以55分切入;第二等级下限40分,以45分切入;第三等级下限30分,以35分切入;第四等级下限20分,以25分切入;第五等级下限10分,以15分切入;第六等级下限0分,以5分切入。各等级的评分标准与高考评分原则一致。具体来说,切合题意者应论述“知行合一(或读书启智要与自我成长相契合,有智慧的人生意味着既读书又不拘泥于书,读书启智首先要明确书中道理的适用范围,等等)”,论述中如能处理好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议论逻辑清晰有力,兼有较好的语言及书写,则不妨给满分。
设计这道作文题的初衷有二:
一、直面当前高中生在作文中空谈道理,游离实际的弊病。笔者曾对所教年级做过调查,在大约50人的班级里,平均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作文中所议论的道理并不完全信服,甚至不能充分解说出其指导现实的意义,只是祈求一个“万应锭”式的套路来帮助其得高分。这与他们练习(而不是深思)了太多要讲大道理的作文题有很大关系,为了不在将来成为“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成人,他们需要在未成年时理顺阅读与生活的关系。
二、提示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此题列举了四句古诗文名言,且看上去互有矛盾。不只是引出题目的“引子”,也足以提示下文“书中的道理”所含的文学、文化储备的分量。没有足够的文学、文化素养是不足以应对这道作文题的。这也与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强调文学素养的作文题有所呼应。
在具体指导及点评中,教师的切入点可以有二:一是论点的选择及文章的议论文文体特征是否足够鲜明、有力;二是既切中实际又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学、文化底蕴。
如何操作呢?下面以笔者的下水作文为例,兼论作文点评的实操及一篇好作文的写作方法。
知行需合一
明代王阳明连日“格竹子”,却无所得而病倒。直到困居龙场,终于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并非是他抛弃了往昔所学,而是终于打通所知、所困、所悟的藩篱,读书问道与生活体认不再隔阂。今日常听人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读书求智而不能有所作为,甚至生活得一塌糊涂。是读书的错,还是读书者一知半解、胶柱鼓瑟之错呢?
读书,是古今中外无数人陶冶情操、丰富见识、汲取智慧的途径。有人在困境中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抛却沮丧、奋发有为;有人习半部《论语》而知治国平天下之道;有人阅《天演论》而聋振发聩,挺身走上新国民之路;也有人读书而著书,由个人所得推广而为众人所得。通过读书和投身社会生活,两者相补相生,个人方可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之路。这是因为,书中智慧要用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生活,需要当事者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倘若与实情不契合,就会自乱阵脚,甚至产生南辕北辙之憾。
这样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春秋时宋襄公,一味求古仁人的“仁义”,与楚兵战于泓水时等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是“仁义”的错么?孙子有云“兵者,诡道也”。治国待民宽厚仁德,可使万民归心;战场上以弱敌强却大讲“仁义”,则无异于徒手搏虎。在错误的场合拘泥于不适合的道理,除却妻妾亲人,谁会为他洒同情之泪呢?
道理的适合与否除了看事态利弊之外,也与当事人选择的道德担负有关。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有成为鲁国季氏总管的冉雍、善经商者端木赐、传道统者曾参,各人虽人生道路不尽相同,但都从孔子智慧中汲取到安身立命的本质力量,成就有为人生。反观今日有些人,却是今日学儒家,明日讲道家,得势时苛法跋扈,失落时怨天尤人。纵然通读了全世界的经典,没有甄别,不曾深入心灵,又有何用呢?
因此,所谓“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恰恰是并不真知道理的人。既不懂得道理的适用范围,又不了解自己的处境,甚至对自己的性情心智都不见得了然。自然临事首鼠两端,面对看似矛盾的名言警句,更是张皇失措,不知所谓了。要想“过好这一生”,最好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知智、知事、知人、知己,才能在“行”时发挥出书中智慧的最大威力。
知行需合一,您做到了么?
这篇下水作文作为议论文,其文体特征是鲜明的,议论是有力的。文章结构是“起——承——转——合”式:设问开篇,论点自在其中;举例承接,正反对比;深化意旨,联系实际。说服力十足。行文中信手拈来的论据及论证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底蕴,如王阳明、宋襄公、孔门七十二贤人,及第二段含蓄引用的孟子、赵普、鲁迅等,没有文学底蕴是联想不到的。
那么,要在考场写出一篇同等水准的作文,老师平时可以怎样教学生呢?笔者经多年思考、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创新教学法。篇幅有限,在此概述要点:构思立意要眼中有材料,心中有读者;下笔行文要时刻讲逻辑,进退有章法;平时生活要聚知为增智,锤炼出文采。
所谓“构思立意要眼中有材料,心中有读者”,指的是审阅作文题要时时记得它要让我们完成什么任务,是说理议论,还是抒情言事(当然,现在的大多作文题都是要学生说理议论)?说理议论的话,一定要在心中确立假想读者,即要说服哪一类思维有谬误的读者?他们思维上的错误是怎样的?如何确立鲜明、恰切的观点并通过议论以理服人?比如这篇下水作文,就是通过审题发现假想读者是虽然读书但不能用之指导生活,因而生出困惑的人们,而非完全不读书的人。这类人的思维谬误也就显而易见了。反驳以立论,自然得出中心论点:知行需合一。
何谓“下笔行文要时刻讲逻辑,进退有章法”呢?议论文的说服力在于逻辑,如果逻辑不清或不讲逻辑,即使论点正确,也是没有说服力的。逻辑链条有多种形式,如“起承转合式”“平行并列式”“正反对比式”,等等。本文采用“起承转合式”逻辑结构,由王阳明“知行合一”入题,以先贤读书的成功例子承接并做第一次论证,再用宋襄公之例对比生“转”,最后以“孔门七十二贤人”深化议论,契合主旨。论证的局部又运用了因果论证、对比论证,因此形成了严谨、有说服力的逻辑链条。
同时,还要注意“平时生活要聚知为增智,锤炼出文采”。很多学生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可到了考场还是无法写出一篇让人满意的文章,或者想不到哪个素材可用,或者只管把素材像记叙文一样写进文章,毫无议论性可言。究其原因,在于积累素材时功利性十足,以其为工具,并未真正理解其内涵,更谈不上内化影响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这样的素材积累法,怎么可能收到效果呢?身为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将日常所见、所闻、所读、所感都入心、入智,把读到的书变成自己的思索感悟,长此以往,学生的智慧才会增加,其文采才会斐然。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
孤独的声音
有一种鸟喜欢亲近人。
那天我扛着锨,站在埂子上,一只鸟飞过来,落在我的锨把上。我扭头看着它,是只挺大的灰鸟。我一伸手就能抓住它,但我没伸手。灰鸟站稳后,便对着我的耳朵说起鸟语,声音很急切,一句接一句,像在讲一件事、一种道理。我认真地听着,一动不动。灰鸟生生地叫了半个小时,最后声音沙哑地飞走了。
之后几天,我又在别处看见这只鸟,依旧是单单的一只。它有时落在土块上,有时站在一截枯树枝上,不住地叫,还是给我说过的那些鸟语——只是声音更沙哑了。
离开野地后,我再没见过和那只灰鸟一样的鸟。这种鸟可能就剩下那一只了,它没有了同类,希望找一个能听懂它话语的生命。它曾经找到了我,在我耳边说了那么多动听的鸟语。可我没在天上飞过,没在高高的树枝上站过,怎会听懂鸟说的事情呢?
不知那只鸟最后找到知音了没有。听过它孤独鸟语的那个人,从此却默默无声。多少年后,这种孤独的声音出现在他的声音中。
(节选自《时代青年: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