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陈永辉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指导
甘肃 陈永辉
梳理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发现,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是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有兴趣、看得懂、易接受、感受深。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作文题型的重要转变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存在软性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思维多元、文体自主、自行拟题的‘新材料作文’”。作文命题越来越向着开放式、多选型材料作文过渡,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让考生在多个话题材料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发挥。总之,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注:北京卷大作文采取“材料+题目”的形式,其余各卷均为新材料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更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要求从六句名句中任选两三句作文,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今年作文题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关键词使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帮助外国青年”则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要求“合理引用”两三个名句,意在要求考生在理解与发掘这些名句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新课标卷Ⅲ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任务型写作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生活化”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特点,考题中纽带、车、书店等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作文命题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这让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容易有表达的欲望和发挥的空间。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更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与交流,是作文试题命制的努力方向。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 “广场舞”、几乎人人都在用的“移动支付”等关键词在作文命题中出现。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这一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不仅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诗词文学名句,要求合理引用,从中解读出相应的意义,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在当代的体现。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验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材料作文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要求考生读《画蛋》,写一篇读后感。随后,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卷均为材料作文,掀起材料作文新高潮。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高考40年来,全国卷一共44套试题中,一共有24套试题使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占比约55%;高考40年来,各地自主命题192套,其中有75套为材料作文,占比近40%。如1995年全国卷:给出阅读材料寓言诗《鸟的评说》,要求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2013年福建高考卷:要求根据顾城的《忧天》作文。材料作文是“主流”,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这一考试形式能够同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输出”的表达能力。命题作文范围比较大,写作的难度系数较大,评分的要求也会更高。
而材料作文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创作,更有利于进行比较,因此是更为“主流的选择”。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全国新课标卷Ⅲ作文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
根据考试大纲,作文命题对考生的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考查逐年减少,新型材料作文因其新颖的形式、灵活的考查角度、便于考生发挥写作水平的优势,在作文命题中备受青睐。近三年以来,全国新课标卷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并且多是讲述生活故事的材料,以便考生理解,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立意。研读《考试说明》,密切关注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形式。2018年作文试题可能将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生活化的故事将是选材重点,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材料内涵指向核心价值观,文体不限是大趋向。
2017年各省高考作文在选择命题材料时,既有对历史的回眸,又有倾向于现实感很强的热点、焦点。因此品评时政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考生要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多渠道全方位关注社会、了解时政、关注生活。要结合核心价值观内涵加强感悟,注重行业创新和重大发明等。这样在作文时,才能站在社会道德层面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立意才能高远。
考查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问题是高考作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考生能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认真全面思考材料,分析事物间内在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平常写作材料,进行正反、利弊等思辨,要注意探究成因,能够由表及里进行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特别注意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民族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既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平时要对那些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多做思考,做到对传统民族文化心中有数。对一些常见话题, 如“京剧”“地方戏曲”“书法”“名胜景点”“诸子百家”“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想得全、想得深、想得透,方能在考试时写得准、写得深、写得好。备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在识记的基础上,追求灵活运用。
文无定法,但文必有法。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新,考场作文更是如此。因此,进入高三后,学生需要对一些基本的写作模式进行全面整理,并能够结合题目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要熟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常见文体,更要对一些不常见的诸如演讲词、导游词、漫画、解说词、时评杂文等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训练,做到成竹在胸,全面提升写作水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变体,即今年全国新课标卷里“中国关键词”和“六句文化名言”,都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优选型”的扩大化,借助平时这些模板的训练,那么高考作文就一定能够妙笔生花,夺得高分。
总之,不管高考题目每年是如何标新立异,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命题规律,掌握了各考查点的特点和趋势,就一定会在备考中有的放矢!
甘肃省东乡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