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生义”识成语

2017-02-17 06:42广西龚玉华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义望文生义文言

广西 龚玉华

“望文生义”识成语

广西 龚玉华

成语常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但其误用又是很常见的现象。考查成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热门考点。正确使用成语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人们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望文生义”。然而笔者认为,理解成语很多时候正需要“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指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本文所讲的“望文生义”,“文”是文字,指字面的意思;“义”指意义,即从成语的文字入手,推测、理解成语的含义。如何通过“望文”“生”出准确的“义”呢?下面主要以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到的成语为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一、不漏字

高考考查的许多成语并不生僻,但其使用中的错误具有隐蔽性。原因之一是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每个字都有作用,我们要整合各字词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成语含义。而成语中的一些字更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令人忽视了其他的字。尤其考生在考试中粗心或紧张,往往一扫而过,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漏掉了关键的某个字,断词取义,自然就理解错了。

如“一见如故”,如果只见“故”,漏掉“如”,那么使用在老友相见的情境中的错误就难以避免了。安步当车、蠢蠢欲动、首当其冲、对簿公堂、闻过则喜、溢美之词、别无长物等常见诸试题中的成语,就是运用这种心理战术设置错误选项的。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比比皆是。近年成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相似成语的辨析,这更需要我们对成语中的每一个字进行分析,并正确理解其含义。尤其是抓住相似成语中不同的字词,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理解与运用的目的。

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江苏卷),两词虽都有表示“多”之意,但前者强调“美”,后者强调“数”,与“刺绣画艺术……争奇斗艳”的语境相符的自然是“美不胜收”了。

又如“抑扬顿挫”和“顿挫缓急”(天津卷),两个词都有“顿挫”之意,但不同的是前者的“抑扬”,表示降低、升高;后者的“缓急”表示快慢、主次。很明显,与书法书写的“运笔”相适应的应是“缓急”。

“老谋深算”“深谋远虑”与“深思熟虑”(全国新课标卷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与“当仁不让”(全国新课标卷Ⅰ),“望其项背”与“望尘莫及”,“另眼相看”与“刮目相看”, “津津乐道”与“津津有味”,“酣畅淋漓”与“淋漓尽致”,“不厌其烦”与“不胜其烦”,“不瘟不火”与“不温不火”等相似成语都可以用抓不同字词的方法来进行辨析。

二、识古义

绝大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组成成语的语素多为文言语素。这些语素保留了其产生时的含义。有些成语中的字保留了现在已经不用的,或者已经产生变化的古汉语中的含义。如果我们在使用时一味地想当然,就很容易犯以今释古的错误。这也是人们诟病“望文生义”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在理解成语含义时,首先应考虑字词的古义,通过迁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义来理解整个成语的含义。学习文言文时,有意识地引进涉及古义的相关成语,互相印证,可以纠正许多平时容易理解错误的成语。

如“厝火积薪”(全国新课标卷Ⅱ)中“厝”为“放置”之意,将火放置到柴堆下面,当然潜伏着极大的危险。又如“守正不阿”(全国新课标卷Ⅰ)中“正”为“公正”,“阿”为“偏袒”之意,成语意思就是“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了。

常考常错的不刊(削除、修改)之论、不可名(说出)状、细大不捐(舍弃)、不速(邀请)之客、不赞(添加、说)一词、吊(安慰)民伐罪、尾大不掉(指挥)、屡试不爽(差错)、莘莘(众多的样子)学子、危(正直)言危行、休养生息(繁衍)、久假(借)不归等成语,在理解了关键字的古义后自然也就不会再出错。

考虑成语字词的古义还包括字词的特殊用法,古今汉语词法和句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而古代汉语的特殊语法基本上在成语里都有所保留,我们也是不能忽略的。同样,学习古代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时,也穿插学习带有这些文言特殊语法的成语,一举两得,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古汉语语法,也能将成语理解得更准确。

如:不翼而飞(翼:名作动,长翅膀)、二三其德(二三:数作动,多次改变)、江河日下(日:名作状,一天天地)、生死肉骨(生、肉:使动,使复生、使长肉)、急公好义(急:意动,以……为急)、时不我待(宾语前置)、见弃于人(被动),等等。

三、懂常识

成语的来源广泛,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经典名言、民间俗语等多种形式都能产生成语。成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其中包含了不少古代文化知识。成语中很多字词涉及政治宗法、官吏制度、天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懂得它们代表的文化知识,自然就能了解成语的含义。

如“奉为圭臬”,圭臬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据此可以推断出“奉为圭臬”的意思了。还可拓展理解“绳墨之言”的意义。绳墨:木匠工具。用绳染墨在木上弹印直线。可以作为准绳、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论。又如“一言九鼎”,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言语自然是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由此还可以帮助理解“鼎足而立、钟鸣鼎食、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意义。

近年的高考中逐渐加大考查传统文化的力度,今年的高考改革大纲更是明确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各校都加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那么将所学的古代文化知识运用在成语学习中,也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含义。毕竟,涉及文化知识的成语数量还是不少的。例如:

1.涉及动植物: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花未大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成为少女的象征。专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趋之若鹜(鹜,野鸭子。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贬义词)。

2.涉及建筑: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改换门庭(门庭,指代主人。比喻另择新主)、忝列门墙(门墙,指师门。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3.涉及器物:移樽就教(樽:酒杯。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韦编三绝(韦:熟牛皮。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管窥蠡测(管,竹管;蠡,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大海。比喻眼光狭窄,见识浅陋)。

4.涉及古代称谓:如丧考妣(考妣:父母。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贬义词)、称孤道寡(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5.涉及官吏制度:纡青拖紫(纡:系结;青、紫:古代官吏系佩印的绶带。比喻地位显贵)、无出其右(右:上,汉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6.涉及天文地理: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寅吃卯粮(寅、卯:地支的第三、四位。寅年用了卯年的粮。比喻经济困难,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

7.涉及传说典故: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凤毛麟角(凤凰、麒麟都是古人认为的神兽、祥兽。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褒义词)。

8.涉及风俗习惯:被发文身(散发,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广袖高髻(宽大的衣袖,高耸的发髻。用以形容风俗奢靡)、三日入厨(古代风俗,新娘结婚三日后到厨房做饭。借指初入社会或刚任职)。

9.涉及文学传统:芝兰玉树(芝兰:灵芝,兰草或香草,自《楚辞》以来,常用来比喻高尚品德。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琴瑟之好(琴瑟:自《国风·周南·关雎》起,常指夫妇。比喻夫妻感情和谐)。

总之,恰当地运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准确理解成语,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注意了解历史典故、积累文化知识,熟练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当然,面对成语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望文生义”不能解决所有的成语理解与使用的问题,附加于成语意义上的感情色彩、使用对象以及已经通过引申、比喻衍生出新含义的成语仍需要我们积累、记忆。在高考来临之际,可以抓住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成语分类加强训练,多注意近义成语的辨析和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及典故。

“望文生义”识成语的方法避免了死记硬背,使成语的记忆更简单有效而且牢固,同时还复习了不少古代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古代文化知识,可谓“一举数得”。在考场上面对比较生僻的成语时,仔细分析成语中有无“如、若”等字眼和文言词,运用已学过的古代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望文生义”,逐字解释成语,进而总体把握成语含义,也不失为一个应对的方法。

广西省钦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古义望文生义文言
冬之光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论语〉十二章》
浅议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文言知识积累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