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车国民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山西 车国民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各学科都有着不同的核心素养要求,那么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根据专家学者的定义: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我们作为教育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如何践行这一目标功能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但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的设置要对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整体布局,设计出符合高中生能力要求和历史核心素养的问题。第二,问题的设置应该适当分层,循序递进,既要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落实,也要考虑到能力的提升,由低到高逐步过渡到具有启发性和一些挑战性的“问题”。第三,问题的设置要利于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特别是“梯度”较高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整节课可以设计成5~8个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从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进去。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要注重课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小组”的组织形式实现合作探究、合作互助、合作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课堂变得美丽而灵动。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重点讨论的问题,然后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合作交流,每个学生发表对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理解自学心得,特别是提出自学中的难点、疑点。但是,小组讨论内容,应是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我讲你议、你说我评”,让学生兴奋碰撞思维火花,解决“了解、理解、见解”认知三个节点,让“兵教兵”发挥更好的学习效果。小组讨论问题时,教师应巡视课堂并适当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思路,找准问题关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特别注重把握学习学情,关注不能解决的难点疑点,“生成”下一环节教师释疑解难精讲的重点。
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展示之后,鼓励发表不同见解,相互质疑,检查学生前面环节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习的疑点、误点、盲点,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奇招”。教师不“越俎代庖”,而是通过“示弱”“示拙”,让学生勇于“逞能”“逞强”,适时表扬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鼓励表扬不同层次学生挑战、纠错。关键时候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经常激励学生竞争上“岗”,激发所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学生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全班讨论,学生解决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后,老师应走上前台,将学生们提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罗列,点拨精讲,释疑解难,和学生一起探究,真正让学生知道其所以然。教师的“精讲”是课堂最后的关键。
可见,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并进行充分备课,重点是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要注重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和“套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采用设置问题、讨论、展示、精讲等形式,对学习目标进行巧妙设计,科学引导,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