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昀煜
摘 要: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就是歇后语,同时歇后语又是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的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新颖且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中蕴含了中国深远的文学文化。本篇文章从多方面角度探究了歇后语蕴藏的文化,歇后语中具有独特的幽默性,揭示了歇后语中独具特色的地方特征。
关键词:歇后语;文化;语言;文化内涵
一、歇后语研究现状
歇后语作为中华语言表达中最特殊的一种形式,并且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在古代时期文人墨客们就对歇后语有了深刻的研究。歇后语一词最早出现在洪迈的《容斋诗话》中,从实质上来说歇后语在唐朝也出现过,文学研究使者也曾经编汇过一篇歇后语文集。就现在而言,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的大部分研究学者也对歇后语有所研究,但是歇后语发展起来一直未达高峰。
二、歇后语的幽默性
(一)特殊的语言形式
歇后语具有独特的幽默性,正是由于这种幽默性才可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歇后语还有一种别称叫做俏皮话,这种俏皮话是广大传统劳动人民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歇后语从整体上来说是由两个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根据比喻的主体外部特征进行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则是方便读者明了歇后语的内涵,进行对歇后语的解释与说明。正是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构成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幽默感,首先歇后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读者记忆。歇后语运用了大量修辞格,它形象、风趣,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民间口语的精华。
(二)设喻隐蔽
歇后语大多数都是的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因为歇后语的设喻一般非常隐秘,并且歇后语大多数是具有讽刺的含义,通常是将讽刺的人都蒙在鼓里。所以说这就更加突显了歇后语的幽默感,歇后语本质上是在运用一种反思维的方式去进行创作,我们通过观察许许多多的歇后语可以发现,歇后语的前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般是不相关联的。我们在这里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其实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具有讽刺意义,刚开始一听以为这是一个好事情,但是细细品来我们就会发现,虽然离成功只差一步但是我们还没成功,过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带来了一种很强的幽默感。
三、歇后语的地方性特征
(一)歇后語中的地方物质文化
歇后语中所涉及的内容一般会结合具有地方性的特色的事物,其中会包含地方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剖析其根本就是要不断的去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地方物质文化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我们主要来介绍一下地方物质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歇后语中经常会涉及到饮食文化。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将饮食视为生活的关键,首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五月的觅菜–––正红;九月的棉子–––红似火;强扭的瓜果–––不甜;过了春的大白菜–––不吃香。简单来说饮食就是只吃喝,所以说饮食文化自然也离不开这两个话题。
(二)歇后语中的地方制度文化
歇后语中的内容也会涉及到地方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形成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的进化与发展,俗话说的好没有规律不成方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过程中,就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社会制度。古代推行的君主专制制度,于是后来便有了“皇帝的后代–––龙子龙孙;皇帝下圣旨–––照办”这样的歇后语,制度文化是通过强硬实施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一些文人墨客会通过歇后语来表达自己对制度的赞同或反对,如果赞同变抒发自己对于该项制度的肯定与赞美,如果反对也是表达出自己讽刺的见解。在古代皇上被视为权利的最好领导者,所以称之为天子,龙在中国人的眼里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地位,所以两者相结合皇帝的子孙后代都被称之为龙种,于是就有了“帝的后代–––龙子龙孙”。
(三)歇后语中的地方精神文化
歇后语中还会融合地方的精神文化,首先介绍一下屯美情趣,屯美情趣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总结出来的,将其融合在歇后语中,可以彰显出歇后语的审美水平和稳定水平。古代的女性有裹脚的习俗,将不裹脚的女性视为有违妇女道德之人,传统封建的习俗逐渐形成了对畸形美追求的恶趣味。于是就有了“富贵人家的小姐–––弱女人”、“女人出门–––扭扭捏捏”之类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都是在讽刺裹小脚的封建错误传统思想。因此,还有“老太太的脚指头–––窝囊一辈子”,更是大力倡导应制止裹脚的的恶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歇后语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将中国传统的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新颖且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中蕴含了中国深远的文学文化。歇后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读者记忆,歇后语运用了大量修辞格,它形象、风趣,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民间口语的精华。歇后语为中华语言创造了幽默诙谐的的语言环境,推动了歇后语语言文化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锡远.熟语学纲耍[M].北京中国传媒人学山版社,2005.
[2] 武人坤.汉语熟语通论[M].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2005.
[4] 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