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
汉字美,是数千年演变的结果,是积淀下来的感受。西方人初看汉字,对这些魔幻方块和流动线条除了惊愕就是莫名其妙,找到美感的大概不会很多。这就像赏酒品茶一样,得常喝,还能喝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那才能由衷地赞一个好,骂一声孬。如我辈不嗜茶酒,说好说坏都是瞎说而已。至于汉字,浸淫其中多年,知道其繁,也体会到了其美。
汉字之美不仅是线条之美、结构之美,更重要的是文化之美。
我们所确知公认最早的汉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因为用途不同,风格迥异。前者追求书写简易,后者追求典雅凝重,形成了不同的字体。汉字从始至终就存在着字体的多样化,为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提供了选择的便利。
虽然简化很甚,但右下方的那条胳膊还在。这个时候知道它是残存胳膊变形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人们看到的是字形的不匀称,最晚在战国,人们就写成了“保”,在左侧加上一笔,结构就匀称了,这一笔的动机就是追求美。
房子里的女人安坐在一個坐具上,真是既安稳又安全。这个坐具表意很充分,但破坏了结构之平衡,后来就把它省略掉了。日如金火轮,月如白玉盘,肉眼看不见上面有什么,○像太阳,半圆像月亮,已经是很像了,何以日月中加点或横,把象形变成不象形了呢?这是为了文字之美,放弃了文字表意的直观象形。古人觉得空隙太大不好看,在空隙处加上点或横,我们把这样起装饰作用的点或横称之为“饰符”。我们文字中有些笔画就是这种饰符变来的。
字形上部是横画,古人习惯在上面加上一个短横作装饰。
两种写法,到了西周时期,不加饰笔的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在楷书中“帝”字上面的一点,就来自饰符短横。
同样是饰符横,为什么有的被淘汰,有的被保留?比较一下“天”和“帝”两个字,现在的状态是结构匀称,“天”上加一点,“帝”上去一点,感觉如何?
所以说汉字的均衡与稳定是几千年选择与淘汰的结果。我们不要轻易去破坏这种美的选择。
古人很早就对汉字去实用化了。不仅自觉地追求文字中的美,而且把文字作为表达美的装饰——纹饰化了。兵器上刻铸器主的姓名有什么实用价值不好说,在我看来主要是炫耀自己有一把好剑好戈,所以上面的文字就刻意求美。这些文字刻在器的表面显眼的地方,屈曲婉转,附加上鸟形或虫形,错上金,让人看着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但从认知的角度看,确实眼花缭乱,甚至找不到字在哪里。下面是两个鸟虫书的“用”字:
尤其是后一个,上有虫,下有鸟,“用”字夹在中间很不起眼,对美的追求已经超过了记录语言的需求。这些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装饰,原就没有让人去读,而是让人去看,去欣赏的。这是文字功能的一大转变。
这种自觉的求美的意识不断强化,不仅写字的在追求,连看字的也在追求,还有专门品评好坏的评论家,风气越来越甚,距离汉字的实用越来越远,有些人的字大家都叫好,被奉为圭臬,成为法书,后人学习就有“法”可依,形成以追求汉字之美的独特艺术门类——书法,汉字之美得到凸显。
美与不美,虽然受时代审美潮流的影响,有些社会认同的标准,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心理感受。汉字之美,就在于形体的千姿百态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只要一个人带着欣赏的眼光看汉字,带着求美的心态写汉字,才能享受到汉字之美。
追求美是汉字演变的动力之一。由书写者的自发追求到书论家的品头论足,书法的门道越来越多,美与不美,一般人已经无容置喙了。书法正在从文人的书斋走向高官富商的豪宅,这对汉字之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好说!对于广大汉字爱好者来说,如果不想着发财,也就不必在意能否入得书法家、书评家的法眼,用心写出自己看着舒服的汉字,也就充分享受到汉字之美了。
汉字为什么这么美?是众人之合力,是几千年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