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体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南天小学)
认知起点与学习支架的有效构建初探
许文体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南天小学)
支架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很契合新课标的精神。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适时地解决学习困难,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学生学习的认知矛盾点,才能更有效地为学生构建恰当的学习支架,提高教学效率。
支架式教学 独立思维 认知起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学习支架就是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种支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通俗地说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提供些帮助(这些帮助就是学习支架),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学生知识水平提高之后,适时地撤去支架。
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而且它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这种支架式教学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获得知识。华应龙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时这样思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没错,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已在二楼,要去三楼,我们为什么硬要把学生由二楼拉到地下一层,再爬上三楼?学生抽象思维能解决的,却让学生用有问题的,做样子的动作思维来解决,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从华老师的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老师是建筑中的脚手架,学生是建筑工人,房子就是学生的知识经验。明明学生已经在三楼那等着往上爬,而一些老师不是直接从三楼那搭脚手架,让学生更有效率地爬上更高水平的楼层,经常是从一楼就开始搭脚手架,这样或许能够让学生顺利获取知识,但整个课堂教学显得冗长,低效。所以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认知起点,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支架: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字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这是大的问题支架,学生对圆的认识都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索学习。当然,华老师也认识到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独立解决这样的难题。接下来的支架构建更体现了华老师对学生思维起点的准确把握。
问题支架1: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问题支架2:还可能在其他位置吗?
问题支架3: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圆?
问题支架4: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是个圆呢?
每个问题环环紧扣,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和思辨来概括圆的特征,让学生在寻宝中创造“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一场思维的实验、操作。如果华老师没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一认知起点,那可能还会照老套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折叠、测量发现圆的特征,思维含金量大大降低。
可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搭建合适的教学支架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备学生,寻找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的寻找常常是老师的主观臆断,或者是某一方面的总结。学生的认知起点一般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指的是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现实起点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找学生的认知起点应该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如果单考虑一方面常常会加入教师的主观臆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想错了,没有静下心来当学生,以以往的惯例和自己储备的数学知识、教学实践经历来猜想学生的生活经验。当课堂出现新的教学情况,教师很难寻找适合的支架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只能靠之前设计好的支架生硬地塞给学生,这又成为构建有效教学支架的另一拦路虎。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从数学的一般视角来看,它是学习数的另一分支的开端,起始课。对于学生认知起点的确定,我们会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大量的与数有关的信息。如新闻、购物小票、广告、书本等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整数、小数、百分数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我们惯性地认为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分数。于是,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为学生构建一个范例式的支架,借助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是,当我们努力地在脑海中搜索有关生活中的分数信息时,似乎有点费劲。其实,存在于我们普通生活中的分数并不是很多。因此在假设学生已有这种生活经验基础上所构建的支架会让学生感觉很不自然,效率肯定不好。
其实分数源于“平均分”,当整数个的物品可以平均分时,自然没有矛盾产生。生活有时就不那么刚好,例如我们两个人要分一块蛋糕,这时就产生了矛盾。为了公平只能平均分,一人切一半,这时的一半如何计数?这个问题就产生,分数自然引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就是“平均分”的应用。让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应用“平均分”这个已有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当“一半”产生后,教师再搭建另一个问题支架“如何表示这一半”。有的学生会给出,有的学生会利用除法得到。特别是对没有接触过分数的学生来说第二种表示方法更直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这时,教师便可适当引导学生由1÷2过渡到。两种方法表示的含义是一样的,因为的分数线可以看作除号。但第二种方法是表示一个式子,这才是表示一个数,从而引出新的一种数—分数。所以,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构建有效的教学支架,能有效地促进建立学生自主的思考学习体系,以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极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思考过程和再创造过程。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很有利于实现这样的任务。作为教师就要时刻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学生学习的矛盾点,这样才能顺应学生需要,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有效的学习支架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吴和贵. 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2]林士敏.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教程[M]. 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1.
[3]李慕南.课堂管理的艺术[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4]吴玉国.基于同伴交往的学与教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3(11).
责任编辑:武海山
武汉幼升小试卷卖脱销 幼儿园小学化越纠越偏
学龄前儿童也有了测试卷!近日,记者走访武汉多家书店,看见《夺冠冲刺100分》《幼小衔接天天练》《学前1000字》等幼升小测试卷和辅导书摆上书架。书店表示这类试卷和图书一直卖得很好,不过对于给学前班孩子买试卷,教育界人士则表示,这一行为违背认知规律,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根据拼音写词语、根据笔顺写生字、按要求给音节标上音调。近日,在位于水果湖的一家小型书店,记者看见一本名为《夺冠冲刺100分语言测试卷》上的广告语是“每天30分钟,向优等生冲刺”,如若不是封面上写着“幼小衔接”,这更像一本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测试卷。书店营业员介绍:“这类试卷我们一直卖得很好,旁边幼儿园孩子一毕业,家长们就会利用暑假时间给孩子们买题做,也有家长给读幼儿园的孩子买。”
记者看见,此类试卷和图书,封面上往往标有“根据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写”。记者查阅该《指南》,看见上面明确写有,5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且并没有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介绍,该厅早已下发通知,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严禁以任何方式让在园幼儿使用教材,严禁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学内容、向幼儿布置书写类家庭作业,严禁对幼儿进行高强度的机械记忆等教育训练,严禁面向在园幼儿开展任何形式的测验与考试。
省教育考试院专家、曾在省重点小学任职多年的郑奇认为,让学龄前儿童做此类测试卷和辅导书违背认知规律,揠苗助长。现在让幼儿“天天练”,虽然表面上看着比身边的孩子优秀,却可能让孩子认为学习很可怕,长大后厌恶学习。小学入学是不允许考试的,面试也是询问“你家里有几口人”之类的常识性问题,有些孩子主动表演背唐诗、说英语只会让老师们觉得他们很可爱,并不能作为入学的依据。
(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