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河北省保定市风帆学校)
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
王 辉
(河北省保定市风帆学校)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教学 生活情境 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的学生是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学生,孩子在课下才能通过自己的感知去体验生活。孩子们感觉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用不到。我们的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知识,它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样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孩子渐渐变得呆板、僵化、毫无生活的活力。
而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努力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我在讲解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17课《Beijing is Great!》这篇课文的时候恰逢圣诞节。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大的情境,就是圣诞老人要来中国的北京游玩,请同学们做小导游来给圣诞老人介绍北京。我提前借好了整套的圣诞老人的服装,请我的同事先扮演圣诞老人录制了一段他即将要来中国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圣诞老人都参与其中,我们每讲到北京的一个地点,都有学生来扮演导游向圣诞老人介绍这一个地点。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也很有积极性,他们了解到了课上所学的知识真的能够用于生活当中。
冀教版第八册第五课《A Basketball Game》讲述了Jenny和Li Ming去看Bob打篮球比赛的故事。故事比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讲课过程中我先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从对篮球的了解入手,介绍了姚明、林书豪、易建联、科比等当红的篮球明星,然后又拿出篮球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玩了篮球游戏,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篮球文化和很厉害的NBA球队之后再将课文呈现出来,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故事表演出来并且录制了视频。最后训练了孩子们看图说话的能力。我很轻松地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而学生们也在这堂课当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
冀教版第八册第十四课《Work Hard》从三方面描述了要努力的方向:在学校学习上努力,在运动锻炼上努力,在家庭中要听父母的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这是一堂英语课,我们要讲英语语言的表达,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很好的一堂能够跟学生交流的课。现代社会很浮躁,包括学生的学习也都比较浮躁。讲解课文时我通过采访同学们在家、在学校、在体育课上所做的事来把知识点讲解出来,孩子们感觉我讲的就是生活中的事情,不知不觉地在聊天中就学会了知识点。
冀教版第八册《This is good for you》这一课中有大量的水果、食品的单词。我提前布置好教室,并且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爱吃的水果和食物,边吃边讲,让孩子们描述自己的感受,孩子们非常的开心,每吃一样东西都学会了一个单词,一个句子。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啊!
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呢?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学生接受信息多,知识面比较宽,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二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变化,学生知道的多了,活动的范围和实践的机会反而少了,合作意识不强,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三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包办甚至溺爱的现象多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强了,自主做事的机会更少了;四是随着社会民主氛围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要学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能够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需要有一种亲和力。如果能够用现行的流行语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对润滑师生关系会大有益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例如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学生喜欢的偶像、电视、书籍,去理解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上课,应该就不会出现教师一头热而学生零反应的尴尬局面了。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使用开放性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遵循《新课标》理念,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的身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让研究性、讨论式、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索等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使课堂深入社会、融入生活,用“执政演说”“辩论、精猜、游戏”等形式充实课堂,让课堂在开放的情景中升华、让学生在多样的组织策略中自主建构、让师生在互动的交流中共同成长,必然会带来高效的生活化的课堂。
总之,学习来源于生活,我们也一定要让知识回归生活,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积极学习,努力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真实、独特、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
[1]彭新,陶建华.新世纪教师必读书目导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瑛.贴近生活 教育无痕[J].湖南教育:教学版,2005(11).
[4]刘春菊.数学课堂教学的“四个注重”[J].辽宁教育,2008(11).
[5]陈卫东.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杜威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11).
责任编辑:肖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