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的启示
《颜氏家训》是我们中国古代家训的鼻祖,它是南北朝时期一位知名学者颜之推写的一部家庭教育教科书。
其中一篇《勉学篇》,告诉我们家庭传承真正的核心在哪里,是不是权力?是不是金钱?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典型的贵族政治时代,当官是要看出身的,出身越高,你的起点就越高。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政权更换非常频繁,颜之推就生活在这样的朝代。他一开始生活在南方梁朝,不久以后,梁被北周灭了,颜之推就流离到了北方。他的经历非常复杂,这样的颠沛流离中,他看到了许多家族的起起落落,于是他总结出了家族传承的核心。
颜之推说,他在太平年代所见贵族家庭的子弟,因为出身很好,家庭条件优越,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学东西。颜之推形容这些人——“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就是说,武不行,文也不行。靠着家里的条件,“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他们根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黙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连边上看的人,都替他们害羞,想挖个洞跳下去。梁朝鼎盛的时候,贵族子弟没有学问,但是生活非常体面,“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生活非常逍遥。
但是,南北朝政权更迭很快,形势一下子就变了。“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这个时候,你再靠你的家庭关系去获得利益,已经没有办法了。“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你问自己有什么本事、靠什么在世界上立足时,你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回头一看,你当时这么豪华的生活,都是靠你的家族支撑的。
你的关系是谁,不能够代表你是谁,所有的荣誉都来自于外部,不是你自己所有的,一旦要靠你自己去立足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了。
颜之推下面这句话说得很深刻:“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微信文章,说作者有一天坐出租车,司机告诉他,家里拆迁分得了7套房子,孩子再也不用好好念书了。这说明很多老百姓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他们不知道教育是为了什么。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没有什么家族是一直传承到现在的?有,比如孔子的家族。孔氏家族传承到今天,靠的是权力、金钱吗?不,靠的是文化!你看,颜之推讲出了这个道理。
在颜氏家族中,曾经出过一位真正践行《颜氏家训》的人,他就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什么这么有名?不仅仅因为他书法了得,还因为这篇文稿背后的悲壮故事。“安史之乱”发生后,整个河北地区望风而降。战报传到长安,唐玄宗傻了眼,河北之地,没有一个义士吗?结果他发现,安禄山造反之后,颜真卿与颜杲卿两兄弟马上竖起义旗,抵抗安禄山。颜真卿成为河北抵抗安禄山前线的盟主,他是平原郡的太守,他的哥哥颜杲卿是常山郡的太守。
颜杲卿派他最小的儿子、年仅14岁的颜季明往返报信,结果安禄山攻破常山郡,14岁的颜季明就跟他的父亲一起殉国了。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饱含热泪写下了《祭侄文稿》,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当时只有一个儿子,年仅11岁,叫颜颇。安禄山身边有个将领叫刘客奴,想要归顺朝廷,和颜真卿私下联系。颜真卿为了坚定他投靠朝廷的信念,就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派到刘客奴那里做人质。这是怎样一种为国忘家的精神啊!
颜真卿80多岁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的一生堂堂正正,后人推崇他堂堂正正的字,更推崇他堂堂正正的人。
所以,文化、品德的传承,才是家族传承的关键所在。
(选自《解放日报》2016年10月28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