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筠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连铝学校,甘肃兰州730335)
以“知人论世”探究主题 打开诗歌鉴赏的通道
胡 筠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连铝学校,甘肃兰州730335)
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教材编排中,更是突出了对作品的赏析学习要求。但对古代诗文的鉴赏学习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多方探究,我认为通过“知人论世”探究诗作主题,能打开诗歌鉴赏的通道,从而更进一步地对诗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解读,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探究主题;打开通道;鉴赏诗歌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而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能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高考大纲中也对古代诗歌鉴赏有非常明确的评价,高考考题中,诗歌鉴赏是分值较大的必考题。所以学会鉴赏诗歌,无论是提高高考成绩,还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都是极其必要的。
但纵观中学诗歌教学,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普遍偏低。一则由于古今汉语的差异和时代的局限性,有些古诗词对学生来说词句晦涩,理解困难,使学生失去兴趣;二则由于课时的限制,对诗词的学习,更多的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所以很难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一遇到诗文鉴赏类问题,学生便无从下手。针对这种种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困惑及盲区,根据存在的普遍问题制定了突破重点及科学的教学策略。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和自我遭际的认识见解的文字表现,作者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境下,表现的感情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我认为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知其人”“论其世”,才能感知到作品的主题,再加深阅读,为深切感受作品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打开通道,从而更好地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有了这样的知识思路的架构以后,我以教材为纲,结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诗歌鉴赏选修教材,以“知人论世”为探究诗歌主题打开诗歌鉴赏的通道,让学生通过实际课例学习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明了诗歌鉴赏中,借助“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主题是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引下,快速把握诗歌主题,从而为鉴赏诗歌的内容和写法铺平道路。在最初的学习中,先从学生最熟悉的诗人入手,分别选取其不同时期、不同心境和不同际遇的典型作品,结合诗人的为人处世、理想抱负等进行分析,让学生能从中感悟到“文如其人”的道理。比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诗词大家,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历史阶段、人生际遇中,会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喜怒悲欢、不同的理想抱负等等。
通过类型化的学习,学生初步把握了感知诗歌主题的方法,慢慢地由点到面进行扩展,甚至进行对比探究,研究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如:以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7页的课后习题一(3)为例: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尽量多地了解作者陆游和杜甫其人其时代及其创作背景。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才能较为准确地解读诗作的主题思想。
作为一生赤胆忠心,到处奔走呼告的爱国诗人陆游,《书愤》是其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从淳熙七年起就被罢官在家乡山阴赋闲了五年,时年六十有一,年事已高的他,认为时不我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这年春天,诗人终于被起用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律。“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一生大多时间居无定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始终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公元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所以,虽然《书愤》和《蜀相》中都写到了诸葛亮,但两人表达的目的却有所不同:陆游在《书愤》中,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以诸葛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而杜甫在《蜀相》中,则着重诸葛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主要借凭吊古人而悲叹自己,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借助“知人”而“论世”,揣摩诗人的写作意图,再借助于“以意逆志”,对蕴藏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文辞力求准确地解读,还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而这种通过“知人论世”探究主题打开诗歌鉴赏通道的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古典诗歌表情达意的魅力所在,提高对诗歌鉴赏的感悟能力,构建一套适合学生操作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促进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同时,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诗歌知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诗歌鉴赏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抽象、难以把握,享受其乐,提高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当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自我应对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我“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为了让主题探究式学习由模式型感悟到感性认识,直至系统性地把握,最终让学生能依据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诗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知其人、论其世,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设置提升训练活动,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研究小组的学生以“我心中的______”或“我看______”为研究主题,通过查找资料,写出各自对喜欢的作家、作品的看法,并整合形成论文;小组择优选取论文,采用同年级演讲的形式呈现探究成果,由专请的评委老师做出评价。这种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慢慢地不再畏惧诗歌的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也大有提高,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高考诗歌鉴赏题,再加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诗词,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这种以“知人论世”探究主题、打开诗歌鉴赏的通道的探究式实践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于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对丰富他们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益处。当然,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应该做到活学活用,对于要分析的作家、作品,应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能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而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1]张习凤.中学古典诗歌中的意境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胡筠,1973年3月出生,女,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现任职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连铝学校,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