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漳州 363305)
抓好预设与生成 促进有效性教学
周汉民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漳州 363305)
精彩的课离不开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来自于精心的预设。预设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介绍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有效性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谈到实施数学教学方案,要将预设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实际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边的互动,经常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及时灵活把握,因势利导,科学调整教学预案,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课堂教学,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求教师精心预设,实现精彩的互动。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会按照自己制定的预设进行,忽视了学生自然生成的动态结果,导致课堂机械而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预设时,要注重课堂的留白。没有留白的时间,就没有思维碰撞的机会。要想达成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课前预习、问题链和教学机制。
小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这节要学习什么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将学生引进学习主题。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这样的课堂流程荒废了课堂的前奏,剩下的就是学生注意力的疲劳期,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布置好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教师课前预习只是简单的口头布置,没给出具体的预习目标、内容,这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来说毫无意义。故,教师应该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预设预习计划,要求学生书面完成,这样才能落实预设计划。
如教学《侧面积相等的圆柱体的研究》,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如下。
课前准备:长11.45厘米、宽8.41厘米的长方形纸几张。
动手操作:(1)卷底面周长11.45厘米、高8.41厘米的圆柱形。(2)卷底面周长8.41厘米、高11.45厘米的圆柱形。(3)将纸剪成两张大小一样的纸条,贴合卷成不同样的圆柱形,看谁的卷法多。
认真思考:这些圆柱体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呢?这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会有什么结论呢?写出结论。
采用这样的课前预设,布置预习要求,要求学生操作,从操作过渡到理论,新课伊始就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省了引入时间,省了制作圆柱体的时间,促进课堂迅速生成,提高学习效率。
预设是教学实施的基本线索,也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精心的课前预设,能给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起点,为学生所学知识相互链接构建了脚手架。在进行预设时,教师把教学目标细化,有助于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收放自如,并呈现出各个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为生成提供天然的养料,让有效生成来得更自然些,也为高效教学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设计教案。教师要特别在意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必须前沿;创意必须新颖;学习必须主动;效果必须突出;内容必须丰富;手段必须前卫;思路必须清晰;方法必须灵活。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核心教学设计如下。
激活起点能力: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达成使能目标1:能连加口算——35+10= 45+7=…
达成使能目标2:能把两位数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师问:刚才我们把两个口算算式合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35+10+7=……35+17=……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谁可以举例说明,如何将两位数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呢?谁可以将所给的两位数,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呢?可以说说两位数加两位数,怎样口算的方法吗?请你大声说你的口算过程。
本案例体现了三点:第一,将教学目标设计成提问。提问能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化,突出了教学活动的目的性。第二,将教学提问设计成活动,活动使教学提问活化了学习形式,这是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第三,将教学活动蕴含于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功能。
提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原生方式,提问给了学生的思考工具,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升华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支配学生的回答模式。同时,问题的量要适度。一个教学目标只能包含带两至三个问题,过多问题容易使学生迷茫与烦躁,达不到课前的预设,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对课堂生成产生了干扰。
教师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与结构,达到师生的同步发展,是由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机制艺术所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预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腾出空间给学生,引导学生,为生成创造条件。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师要迅速做出判断,处理各样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如教学《认识角》,新课伊始立即出现“险情”。
问:请看多媒体,那是什么图形?(三角形)问:为什么要叫三角形呢?(它有三个角)师:那三个角分别都在哪儿,可以指给同学们看吗?(学生指到了角的顶点)。另外一个学生大声说:他指到了角的顶点。“顶点?什么是顶点?”学生纷纷议论着。这时候可真让教师不知如何才好。
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动态生成。
问:那请你根据图介绍什么是顶点。(指着角的顶点,解释说:这是角的顶点,而不是角。比画角的两条边,在两条边之间画个弧形,这就叫作角。又说:角除了有顶点外,还有两条边;“角”可以用“∠”表示……)
同时,教师巧用生成来彰显灵动。
问:从这位同学的发言中,大家对角有什么样的认识呢?生1:错将角的顶点当成角。生2: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指出了三角板的顶点和边)。生3:角有1个顶点和两条边,清楚了角的样子。
问:角是什么模样,能将角画到黑板上吗?生1把三角板紧贴黑板,画出了1个角。 生2(上台):角是有大小的。(拿出不同大小的角,一一展示对比)
理想的课堂,应该有着异样的声音。学习了《认识角》这课之后,发现异样声音的课堂跳动着探求节拍,生成的课堂流淌着学习的愉悦,课堂自然成了师生生命经历的阵地,随时获取想不到的、崭新的课堂教学风景。当超越预设而鲜活丰富的课堂生成时,教师该怎么处理呢?教师尊重生成的事实,大胆张扬学生的个性;敢于调整课堂结构,完美绽放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引领学生探求学习,力求生成与预设达到和谐统一。教学中不约而来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学目标,顺学而导。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激情的行程。预设与生成这一辩证的统一体,让教学不再照本宣科,应该抓住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引领学生寻找解题通道,达到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教师的引领只是一点退让,一个迂回。只有如此,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绽放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堂自然会变得鲜活生动,流淌出生命活力,涌动与成长了师生的生命。
[1] 潘子红.实践“预设”与“生成”的统一[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周汉民,1963年5月出生,男,福建省云霄师范学校毕业,县级优秀教师,德育标兵,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