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全国各地精准扶贫、增加农产品销路、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由此对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农业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14-02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应运而生,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农业,具备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等特点。目前,全国各地都借以此为契机,推进我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营造信息共享、标准管理、高效产出的现代农业。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在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出“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效推进了以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生产经营提质增效
目前,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开,各省地市都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了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熟化了一批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与应用模式,各省地市的生态农业呈现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新模式。各地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农业管理高效透明
目前很多先进地市,像如北京、广东、江苏等地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基本实现农业应急指挥、行政审批等在线化、数据化,建成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集成向社会开放,推进了农业的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行业管理。通过在三农问题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实现了对于农副产品和食品的全过程监管,并初步形成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并且,力争到2020年,进一步将互联网技术推广到现代农业的其他领域,如实现农业行业审批、农资市场和农产品监管及土地流转管理等方面的在线化服务,促进农业宏观管理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使农业决策及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三)農业操作精细有效
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农业操作向着更加精细科学的方向发展。其中在农业种植、农业养殖以及农业加工等方面,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精耕细作,获得了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借助着互联网技术,开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业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指导农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准确地把握了天气、土壤、水份、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地指导农业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生产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促成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极大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产出率以及劳动生产率。
(四)农业生产绿色环保
“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化肥农药、水资源进行精细计算,合理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浇水,对农业生产产出的废弃物予以资源化利用,合理利用了农业资源、减少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的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的生产节能减排、产品绿色优质的改造。
(五)农业服务便捷普惠
信息进村入户村级服务站建设覆盖广度进一步推开,并力争逐步接入、完善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总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加便捷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等便利条件,扩大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范围和人群。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互联网+”现代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促进分工的专业化、农业的组织化、交易的低成本化、资源的优置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高效化等。“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一种创新的、革命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有效地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正如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现代农业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并且时时关注、细致思考,才能做到应对有方。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不完善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生事物,它将“互联网+”引入传统农业当中,可以有效增加农产品销量、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而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作为一种全新命题,其中蕴含着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勃勃生机。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总体规划不完善的情况下,各地为了抢得“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先机,纷纷争相发展,导致个别地方出现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整体推进以及协调发展,其经济社会贡献也会大打折扣。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所依赖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作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农村信息设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信息设施建设相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来看,可以说是非常薄弱的,在互联网的利用方面,目前农村互联网利用率只有27.5%,另外70%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拥有电脑等基础设施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通讯设施的建设方面也相对落后,全国的七十万个行政村中,还有五万多个行政村没有宽带,占到总村数的7%,这些都限制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艰巨。
(三)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有待提高
农业作为几千年来的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包容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三农问题也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而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是新兴产业的代表。目前我国农业这个传统产业和互联网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在应用到农产品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环节上,还没有实现全程、全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覆盖,特别是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制定出来,不利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进一步推广。
(四)农村电商融资困难
目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巨大,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农村电商在具体盈利模式以及发展规划方面尚不明确,再加上农村电商,特别是一系列小微电商在信用、资质、抵押等方面缺乏保障,银行由于风险较大,不愿对其放贷授信,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电商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很难扩大经营。
(五)专业人才匮乏
“互联网+”现代农业急需具备相关互联网知识、具有电商经营理念的人才,进行相关互联网操作、发展规划设计、农产品电商营销等工作,但同时由于农村条件差、待遇低,很难招揽人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都不愿呆在农村,考出去的也不愿回来,导致“互联网+”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匮乏。
三、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针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相关问题,今后应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政策金融支持、试点示范引领、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专业人才队伍、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等工作,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提供强大创新动力。其具体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一)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要从全局角度,统一规划“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制定战略发展规划,高屋建瓴地将“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二)政策支持融合創新
今后要统筹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扶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互联网+”行动。适应新型主体发展需要,研究调整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评审标准,鼓励将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核心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各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农项目经费安排上要向“互联网+”现代农业倾斜,支持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
(三)试点示范引领发展
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和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要率先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示范。围绕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电子商务等环节开展试点示范。同时强化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率。
(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有序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五)夯实专业人才队伍
今后省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要开设专业课程,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互联网+”现代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组建省级“互联网+”现代农业专家团队,参与规划编制、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工作。支持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化公司开展合作,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并结合实际,引进培育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现代农业的复合型人才。
(六)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
实现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七)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宋宇.创新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助推农业跨入4.0时代[J].江西农业学报,2016(08).
[2]孙庆贺,史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究[J].商业故事,2016(08).
[3]周鲁.天津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及路径的思考[J].天津经济,2016(08).
[4]高惺惟.互联网金融理论与中国实践[J].理论视野,2016
(07).
[5]黄建澍.浅谈“互联网+”对外贸的影响(深圳)[J].知识经济,2016(15).
[6]姚希猛.论湛江农垦实施“互联网+农业”的经营策略[J].乡村科技,2016(12).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