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如彬
摘要:本文从对12分钟跑运动起源、健身原理与该运动发展人体有氧耐力依据,以及国内外开展现状出发,结合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即通过开展12分钟跑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12分钟跑 运动起源 理论依据 大学生 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33-01
一、理论依据
“12分钟跑”的理论根据是当人体运动时达到最大心输出量的运动强度时,锻炼效果最好,而且每次有氧运动中维持适宜心率时间应超过10分钟。12分钟跑控制了时间、距离和脉搏数。这样就科学地控制了运动强度、运动量,不会产生运动过量问题。其创始人美国运动医学专家肯尼斯·库珀博士认为,如果以脉搏数为指标,那么用接近极限运动时的脉搏次数(MHR)减去安静时脉搏数(RHR),然后乘以70%,再加上安静时的脉搏数,此时的运动量最适宜。
肯尼斯·库珀博士首先提出健身和训练的界线。关于跑步,他有一段名言:“长跑运动量与健身效果的正比关系在某一点终止,如果你一星期跑20英里(32公里)以上,那就是训练而不是健身了。”
二、国内外12分钟跑开展状况
“12分钟跑”自问世以来,很快被众多健身爱好者所接受,在12分钟跑问世后的几年间,全美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此后,12分钟跑很快风靡全球。库珀用计算机经过几万例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发现,对13岁到70岁的人,以跑12分钟为最适宜。“12分钟跑”是目前国内外提高心肺机能的最简单、实惠、有效的长距离慢跑,它通过一定时间的健身跑来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身体素质,目前一些名牌大学已经有所尝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12分钟跑能有效评价大学生的有氧工作能力,能较好地推测最大摄氧量,且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运动场上的实际操作。开展背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测试的1000米、800米其实对测试者的心肺功能要求很高,加之近些年全国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体质明显出现下降,学生心肺功能下降尤为显著;因此一些心肺功能不好者容易出现猝死现象。面临当前形势,东校区通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论证、实践,一年来“12分钟跑”运动开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体质现状: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逐年下滑严重;肺活量指标下降;BMI指数增高群体增大;引体向上指标下降;50米速度素质下降;弹跳力素质下降;虽然各高校采取了各种手段,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整体提高幅度不大。
现状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决定因素的有氧耐力素质没有明显提高。原因是当前大学生大多数身体素质基础差、运动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前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已认识到有氧耐力素质对学生达标率、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规定有氧耐力素质不达标,体质健康测试就不达标。普遍大学生对800米、1000米测试非常反感,更不用说积极锻炼了,再因为一些学校发生800米、1000米测试学生猝死现象,这一硬性规定立刻被叫停,大学生有氧耐力水平逐年走低,致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结果是:(1)取消单项达标硬性标准;(2)采取增加测试项目、调整测试项目得分标准、得分比例。可虽变换了各种花样,至今仍没能改变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四、结论
12分钟跑运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的契合点:12分钟跑运动是提高当前大学生群体有氧耐力水平最有效、最安全的锻炼方法。12分钟跑运动符合当前大学生有氧耐力现状,符合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12分钟跑运动,可以根据个人体力情况制订适宜的运动方案。练习与测验前可以通过以下准备阶段:(1)以步行为主,中间穿插慢跑训练12分钟——适合体质弱者的学生。(2)以慢跑为主,穿插步行12分钟——适合体重过大者。(3)全部慢跑12分钟——适合有一点有氧耐力基础的学生。12分钟跑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进行积极锻炼。通过体育课内教师指导练习、课外学生积极锻炼,随着学生有氧耐力水平提高,学生体重随之下降,BMI指数逐渐降低,有氧耐力水平提高,学生的肺活量会逐渐增大,速度耐力提高,弹跳力、上肢力量、腰腹肌力量等体质健康测试指标都会随着学生有氧耐力提高而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逐渐提高。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