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忠玉
(武汉市武昌实验寄宿小学,武汉武昌 430000)
论班级文化养成模式的探讨
石忠玉
(武汉市武昌实验寄宿小学,武汉武昌 430000)
班级文化无小事,但是在现实校园工作中,很容易看到有些班级文化养成得很好,即使没有班主任在的时候,孩子们也能够自觉地、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任务,并且能够兼顾好学习。但有些班级即使班主任在班上,也无法很好地管理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就是班级文化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班级文化如何养成?在养成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又会给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班级文化;养成;相互理解
班级是所有学生出入社会的敲门砖,它承载着家长、教师、学校甚至社会对孩子的期待,有怎样的班级,就会打造出怎样的学生,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那么,班级文化如何养成?在养成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又会给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胜负放在第一的原因是孩子们都希望获得胜利,孩子在胜负中认识到的是胜负之后的世态炎凉。是的,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失败,会认为别人都不跟我讲话、都不和我玩。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会不会让学生产生从集体利益出发的动力,只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体验,不管是对于集体还是他个人价值观的成长。因此培养孩子正确的胜负心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活动?是因为胜负,还是想让他们去承受这样的打击?如果实力有限,我相信孩子不会难受,因为水平不够可以激发孩子向上的潜力。但是如果失败的结果只是因为一些天灾人祸,而且是在孩子全情投入的情况下,由于客观原因而导致的失败,要让孩子来负责,合适吗?又让孩子反省什么呢?我想问问他何错之有。文化导向决定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思想也能反映一定的文化导向,比赛结束后的那不被接受,不被认同,根源在于有些班级文化中的胜负、成败的导向,而且并未深刻挖掘成败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所产生的影响。
如果说培养孩子正确的胜负心很重要,那么调动他们更好地处理这个心态就更为重要。
调动学生其实就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他们自己会有欲望和想法去做出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而教师要做的仅仅是提供学生动起来的原始需求而已。学生自己体验了、参与了,必然会促使其成长。相反,如果教师习惯性地掌控活动,所有的事情去强制要求学生这样做或者那样做,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应付收场。
我在思考学生活动到底要传承什么给学生?学生活动的宗旨应该是在活动中增进学生的交流,挖掘学生的潜力,展现学生的实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如果以此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那么学生活动的路径和方法就比较明确,召集班级中比较有号召力的同学作为主干,对其进行分工,让他们自行安排其他同学参与活动,这才能真正全方位地锻炼学生,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去。
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学生活动传承的是一种自由且充满创造性、勇敢且具有反思的精神体验,没有什么能阻止一个渴望进步、越挫越勇、不断总结的人成长,至于“胜负”,那仅仅只是他们突破自己的一个机会。只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心理,理解老师的做法,最终自行去完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换个视角来看,班主任的另一个难题是与其他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对待如何与班主任相处的方式上,我认为教师间的换位思考才能让学生成长得更好。
首先,在班上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做好。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学科内容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在这期间,每位老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可以百花齐放,却未必非要百家争鸣,让学生做事情,也未必就非要班主任一位不可。所以以达到学科知识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自己的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学情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才能真正做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摘除硕果。
在我们学校,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读书习惯通常是利用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平时所读到的书、平时写的日记等内容,其他孩子予以点评。这种方法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讲自己读得懂的东西,每个学生都是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同时能够在得到他人鼓励时进一步促进自身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孩子愿意读书的效果。其次,良好的沟通、和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做得更好。我平时接触的我认为优秀的班级,成绩拔尖不是我最关注的,让我喜欢的是他们是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每个人眼中都有着彼此,这是一种情谊。他们会在运动会上齐声高喊加油,也会在考试之前互相鼓劲,更会在考试后相互帮扶取长补短。
班级建设不取决于由哪门学科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也不取决于用什么方法管理班级,最终能够培养出好学生的班级,一定是拥有一个团结、互助的教师团队,让我们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团队中成长,就需要大家换位思考,互敬互爱,共同努力。
家校沟通中此类事件不仅仅只有班主任才会遇到,每个老师都会遇到,那么这种现象的根源仅仅是因为家长很忙所带来的不配合吗?
事实是家长心里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的侧重,有的重视奥数,有的重视作文,有的重视音乐,等等。大家很容易发现,在家长重视的地方,教师提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无条件地执行,甚至会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希望。但是在家长不重视的地方,家长就会出现找借口的情况,各种理由、各种应付、各种搪塞,久而久之,这种不以为然造就了孩子也会对此出现消极的态度。
这种表象也说明,在现在的社会中,教育与社会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教师站在教育的角度,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教师专业素养与道德情操的集中展现。而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快速的社会节奏中生存,用尽全力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自然而然地会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好、成本更低地学会自己希望他们学会的技能,这是现实的想法,同时也是最有效率的办法,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孩子成长中的全面发展,但是他们确实尽力了。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导致了教师心中的失落感,不断思考着为什么原本很好的创意,让孩子更好发展的好意,变成了家长眼中的负担,甚至是“不怀好意”。从教师的角度说,和家长的沟通中出现矛盾,最主要的还是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到解决办法。现在的教师和家长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区别在于家长面对的是一棵大树,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片森林,精细与粗放的培养方式,造成了很多的矛盾与困难。但是,所有在教育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个树在社会的大森林里,屹立不倒,因此相互体谅与理解,为孩子创造良好、和谐的生存、学习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只有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学生、任课教师以及家长的理解,形成共同目标,相互帮助、相互认可,班级文化才有了力量,也才能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最终指引孩子健康成长。
[1] 杨欣.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石忠玉,1986年生,男,现任职于武汉市武昌实验寄宿小学英语教师,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曾多次获得湖北省级论文各种奖项,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