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刍议

2017-02-15 18:31:37王光聚张金聚
名师在线 2017年1期
关键词:酚酞氢氧化钠离子

王光聚,张金聚

(1.费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山东临沂 273400;2.费县费城街道初级中学,山东临沂 273400)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刍议

王光聚1,张金聚2

(1.费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山东临沂 273400;2.费县费城街道初级中学,山东临沂 273400)

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境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不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教学中通过学科科学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引 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探究题,且分值所占比重比较大,但不少同学对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可以说并不难解。本文结合典型探究实例,谈一谈如何通过化学探究题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学实例

【案例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溶液中哪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请你设计实验验证。(答出实验的设计方案、现象及结论)

(师投影出示问题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之后做出猜想)

猜想: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分子(H2O)、钠离子(Na+)、氢氧根离子(OH-)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哪一个猜想正确,合作讨论后,让小组代表说出该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组内同学积极讨论、记录)

生:我们组的设计方案为:分别取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向其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分析可得出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变红的结论。

师:请大家讨论后,确定这个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对该实验方案提出意见。

(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开阔其对问题的思维空间)

【分析】上述探究题是让学生思考溶液中哪种粒子起了作用。解此类题应设计用含有上述溶液中某一种粒子的溶液分别实验,或设计实验排除某些粒子的干扰,无现象的否定,有现象的肯定,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生:这个方案可行,因为溶液中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生:该组的答案不够严谨,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除了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外,还含有相同的水分子,无色酚酞变红不一定是氢氧根离子的作用。

(同学们讨论后同意第三个同学的意见)师:大家对该组的实验方案有没有改进?

生: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向其滴加少量的无色酚酞溶液,与以上两支试管一起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变红的结论。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实验方案吗?

生:我们的实验方案是分别取水、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发现盛水和盛氯化钠溶液的试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无色酚酞没有变红,而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无色酚酞变红,这就证明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变红。

师:该组的同学在逐一排除了钠离子、水分子的可能性后,确定出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变红的结论。这个方案设计方案很严密,结论正确。

生: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三种粒子。我们组的设计方案为:取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也可以证明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变红。

(学生讨论后,认为此方案可行)

师:该组同学的实验方案利用了化学反应中粒子的变化进行探究,从问题的另一个角度考虑,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想法新颖且结论正确。其他同学应该像该组同学这样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点评】同一个实验,可能有多种方案,但不同的方案所需要的原料、仪器、所采取的步骤以及生成物等均有所不同。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从多方面分析、比较,设计出最佳方案。

【案例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BaCO3)、碳酸钠(Na2CO3)、硫酸钠(Na2SO4)、硫酸铜(CuSO4)和氯化钡(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种物质组成。

实验探究:

步骤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的水溶解后过滤,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步骤2:取少量由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

结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_,说明假设不成立,步骤1得到的沉淀是_,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是__。

(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回答不完整)

【分析】这是一道推断探究题,考察了几种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述几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而碳酸钡难溶于水,硫酸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碳酸钠、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由步骤2可知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三种情况:Na2SO4、BaCl2、BaCO3;Na2SO4、BaCl2、Na2CO3;Na2SO4、BaCl2、BaCO3、Na2CO3。

二、教学效果评价

由以上探究题的学习中看出:很多学生对探究题的分析不够,猜想不合理,实验设计不完整;回答问题的语言叙述不严谨,内容不全面;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如对物质的颜色分辨不清,使推断探究的思维受阻,对物质的性质掌握不牢,不能推断出结论。

因此,解此类题要注意: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确立需探究的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要依据题给信息,联系已有经验和知识,有理有据地提出。在假设(或猜想)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知识与技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制订研究计划,并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证据,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小组生生互动进行得很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总结方法,效果较好。

三、教学启示

在对探究题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化学学习材料中的创新因素,设计情景交融、新颖多变的课堂模式,利用所学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让其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和创新探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施展才华,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每位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对同一问题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问题达成共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既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并依此分享探究经验,激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其创新能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余军民.化学实验考查内容的变化趋势分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5).

[3] 王秀玲.有效探究教学三要素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10).

[4] 肖中荣.谈化学核心素养支实验探究精神的塑造[J].

1.王光聚,1967年生,男,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初中化学教研员,初中教研室主任,教育局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2.张金聚,1973年生,男,山东省费县费城街道初级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中级教师。

猜你喜欢
酚酞氢氧化钠离子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氢氧化钠-氟硅酸铵改性HZSM-5催化甲醇制丙烯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微波与氢氧化钠共处理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