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枚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广东汕头 515000)
民办学校的数量近年有不断增加的势头,办学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仅以汕头市潮阳区为例,在2014年至2017年的三年间,就有新办民校4所,学生1.2万多人,教学班达267个。教师的来源结构比例与十年前相比,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07年前,相当一部分具有公办编制的教师,主要受到优厚待遇的诱惑,放弃公办编制,来到民校工作;或在政策宽松的情况下,办理停薪留职手续,来民校任教。但时至今日,一方面随着公办学校教师近几年连续大幅度加薪,民校教师待遇与公办教师待遇的差距已不太大,放弃公办编制来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民办学校自身新陈代谢的需要,不得不大量吸纳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使得民校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民办学校教师整体教龄比过去短。学校为教师提供专业能力、专业水平发展的平台,已然成为民办学校教师的一项常规要求,成为民办学校稳定师资队伍的必要条件。
岗前培训对于新手教师非常关键,能有效促使其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了解课堂教学与批改辅导的常识,为其快速适应教学工作做好铺垫。总结本校近几年的经验,跟岗实习及集中培训的方式,组织新教师岗前培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新教师的欢迎,本校也形成了采用这种方式作为新教师培训的惯例。
具体做法是:应届毕业生提前两个月来校实习,完成对校园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等方面的适应。学校为每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准教师指定两名指导教师,一名作为本专业教学的指导教师,另一名作为班主任或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实习期间,新教师跟班听课学习,可以随时质疑交流,这种实习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再利用暑假一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对新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和相关教学理论的培训。培训学习的内容有: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设计方法等的研讨;备课与说课、教案撰写的模式、作业批改的基本规范、课堂模拟等基本教学技能的实战演练。聘请名师对演练过程进行点评,让新教师通过“下水游泳”,真正体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对课堂教学有切身的体会和足够的感性认识。在模拟课堂环节,新上岗的教师互相充当执教者和学生的角色,演练课堂教学全过程。模拟结束后,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执教者自身进行反思总结,或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后再演练。这种课堂模拟的演练,让新教师感受最深、获益最多。
“师徒结对、共同提高”是在上岗之后对新教师进行长期针对性培养和跟踪指导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师徒制是指采用新手教师与资深教师合作的形式,使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接受资深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地体悟职业的隐性经验或缄默知识,不断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方式。”[1]笔者了解到,汕头市某所大型民办学校制订了完整的“青蓝工程”计划(即师徒结对培训),以一个学年为周期,根据所在学科、学段,为经验不足的新手教师或能力欠缺的教师指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级或高级教师作为“师傅”,采用一带一、一帮一的形式,帮助新教师实现“一年站稳讲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做到了完整地听课学习,对该学科所有的课型都能从师傅的课堂中加以学习、了解,并从听课中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在一个学年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对作为师傅的指导教师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比如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听课、教学反思检查、命题指导、论文写作指导等,都有一定数量的任务和要求。为了固化和加强这种师徒指导关系,往往在“结对”活动之前举行“拜师”仪式,由学校领导主持;在经过考核认定“徒弟”合格之后,再组织“结业”典礼。
新教师经由学校提供的培训活动、专业成长过程,不仅教学技能得到提高,也收获了满满的职业认同感与认知度,增强了从教的自信心。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对工作环境的体验,人际关系的感受,还有来自社会的尊重度,包括来自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尊重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职业的认同,决定是否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导向。年轻教师特别是民办学校的年轻教师,当他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器重、同事的帮助、学生的尊重,就会增强职业自信,也会产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感,有利于他们坚定职业信心和从教理想。
加强学科组建设,健全教研制度,重视和加强校本培训,是许多民办学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做法。“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试图将校本培训的形式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结合,使校本培训直接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倡导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在师资培训方面的职能,挖掘学校的内在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在职培训朝着能够随时随地在每个教师所需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迈进。”[2]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编印学习材料,外请专家或名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校内骨干做经验介绍,还有课例探讨、案例评析等。平时利用“科技文化艺术节”“教育教学开放日”等契机安排校本培训内容。2017年寒假期间,本校即安排了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以“高效课堂”和“高效班级管理”为主题,外请3名专家分别做主题讲座,现场提供3个课例,供与会教师探讨,还安排了领导点评、教师自由发言、小组讨论等环节。集中培训结束后进行总结,参会教师写出心得感受。全体参训教师都感到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获益良多。
民办学校注重从常规教学管理和研究入手,抓好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培养,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以汕头市某大型民校为例,从办校之初即建立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的学科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课型研究、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三个方面,其中课型研究包含新教师的汇报课、名教师的示范课及专题研讨课,从反复试讲(被教师们称为“磨课”)到执教再到评课,每一个环节都直接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让教师能多渠道地接收信息,研读信息,并且能相互交流切磋,提升教科研水平。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的集体备课,能有效筛选和整合教学素材信息。由于有中心发言人的事前准备、全组成员的质疑讨论,能使教师的备课方案更加周密,更可“为我所用”,同时也能矫正教师在备课中出现的个人偏颇,恰好印证了“备课就是教师的治学”这一论断。“集体备课追求的是信息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使个人的思考汇集成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能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帮助教师解读课标,明确任务,提高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和板书艺术。[3]”这样的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受到每一个科任教师的欢迎,成为他们专业成长的一条宝贵渠道。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迅速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继续任职的心理预期。
督导检查和激励相结合,是鼓励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的助推剂。据调查,汕头市有民办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督导、激励机制。学校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对青年教师起到“逼你成长”的作用。学校在要求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又给教师以广阔的成长空间,从校级到市级甚至省级的教学活动平台,都能结合教师实际能力的大小,由学校主动出钱出力找机会,有效鼓励教师参与相关教研活动,使教师获得成就感,体验到教研教学的乐趣。同时,通过按制度组织的每个学年教师业务进步评奖,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予以奖励,让每个教师有争当名师的志向,增强对工作的认同和信心,找到对学校的归属感。相对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科学完备的专业发展制度,以及多维度的激励机制,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多形式、多渠道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这一结论,在笔者对粤东某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进行的随机调查中也得到印证。在受访的56名毕业生中,45%以上的人表示愿意与能为他们专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的学校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而在一份对民办学校关于教师稳定原因的调查问卷中,选择“教师成长快”这一项者(给出了愿意留在学校继续工作的共11个原因选项)排第三位,足见教师对在能为其提供专业能力提升的学校工作有较强烈的意愿。因此,民办学校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建立稳定的专业发展机制,是当前条件下稳定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举措。
[1]张昭宇.浅谈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EB/OL].http://www.docin.com/p-99901112.html&id%3D99901112.
[2]于国妮.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3]汪俊.发挥集体备课优势,提升教师备课能力[J].新西部,2012(12):18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