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伟
(江苏省宜兴市杨巷中学,江苏宜兴 214255)
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分层培养浅析
谢 伟
(江苏省宜兴市杨巷中学,江苏宜兴 214255)
田径教学是初中体育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分层培养”这种全新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发地热爱田径运动,并使教学手段得到优化,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对此,我们应当对这种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初中;田径教学;分层培养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初中体育课堂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近年以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田径教学的地位不断提升,其重要性也进一步显现。目前,初中田径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率[1]。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做出改进,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分层培养”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试点的,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田径的学习兴趣,并促进教学方案的优化,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初中田径教学已经开展多年,其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的,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缺乏提升学习兴趣的有效机制。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只有抓好了田径运动的教学,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运动基础,才能够进一步进行球类等其他运动的学习。但是,田径运动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的运动,它不像球类运动,具有姿势上的美感和进球、取胜时的快感。而在田径教学中,也常常很少对提升学习兴趣的有效机制进行探索,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弱。不少学生由于觉得田径运动过于枯燥乏味,以至于在课堂学习中走过场,漫不经心,甚至连体育课都不去上。而一些体育教师也知道学生不喜欢田径运动,于是对教学缺乏激情,最终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第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采取的往往是先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后带领学生进行操练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时间长了,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学习就会失去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下降。
第三,不注意因材施教。体育教学必须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不少教师采取的是“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标准的制定和教学方案的实施上不顾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这样一方面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教学效果不佳。而一旦他们屡次失败,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则会更加厌倦田径教学。
第四,教学过程过于粗枝大叶并无法注重细节。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由于没能对整体的田径动作进行有效分解,导致教师只能“粗枝大叶”地进行教学。对于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常常是“一笔带过”。而当学生在动作细节上出现差错时,教师也难以及时发现。
所谓的分层培养模式,是指把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划分为不同多个层次,并在教学中对每个层次进行强化,分层予以落实,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教学内容经常发生变化,但教学实质至并没有改变的阶段,进而加强学生不断练习的过程[2]。
例如,在进行短跑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起跑、途中跑和加速跑三个层次。每一个具体的层次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小层次。比如途中跑可划分为摆臂和后蹬,摆臂又可划分为摆动幅度和摆动路线两个层次。不难看出,通过分层培养模式的实施,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田径教学有效地化难为简;另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根据每一个层次的动作,对其心理产生相应的改变,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层次感。应用分层培养模式,使原本单一化的田径运动变得生动而充满立体感,有效避免了传统上田径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并且,由于把大动作分解为具体的小动作,教师可以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全套动作或其中的一部分动作进行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此外,由于这种教学法对于田径运动的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田径运动相关技术的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教师也更容易观察到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其运动中出现的差错及时予以纠正,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由于分层培养模式同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区别,一开始教师难免对这种全新的模式比较陌生,有的教师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延续老一套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掌握分层培养模式的精髓,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基于分层培养模式的田径教学方面的培训,促进他们尽快掌握这种模式。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培养模式的第一步。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其进行正确化、合理化的分层并予以实施。
例如《跳跃》这一节,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首先应当把跳跃划分为下蹲、预备、起跳、落地四个层次。对每一个层次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层次。例如预备可划分为起身和踮脚两个层次。在进入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对层次的划分,明确地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牢记。
在正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开始不必将练习的次数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原来的要求先跳跃几下,教师再进行集中讲解。此外,教师要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并及时纠正。教师还要充分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具体的身体状况。对于接受能力或身体状况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一开始不要安排其进行全套层次的教学,而是在所有的层次中选择那些相对较简单的部分,等学生适应后,再逐步进入较难层次的教学。对于正处于生理期的女生,必要时应对其暂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进行密切观察。此外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反应。如学生面部的表情和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然后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反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一方面要对下蹲、预备、起跳、落地等每一个层次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学生动作到位了,再进行下一个层次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避免学生对同一个动作的反复操练。每个动作的练习原则上不超过三次,次数多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即刻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层次的教学。当学生出现了厌倦的情绪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疏导和化解。
当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总结回顾,以此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对于那些态度积极、能够主动配合教学的学生,即使其教学效果不是太好,教师也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以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田径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贯穿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自始至终。由于田径教学的枯燥性较强,教学趣味性较低的特质,常常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针对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培养”这种全新的模式,来克服田径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使田径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1] 鲁飞.新课标下初中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措施[J].新课程,2014(8):124-127.
[2] 王小娟.分段注意教学在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田径,2016,2(1):111-115.
谢伟,1975年生,女,江苏宜兴人,宜兴市杨巷中学初三体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