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桂霞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江苏镇江 212400)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许桂霞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江苏镇江 212400)
“提问”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对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低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紧跟课程进度。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而且对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效率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因教师提问随意性、提问技巧、提问价值不高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由于提问方式不正确,而影响课堂效率;提问数量过多,使得学生忙于应付,忽略了思考的过程等。课堂提问低效和无效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而且学生们处于这种沉闷的课堂中,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经常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在与同课教师交流后,我发现小学低龄段数学提问方法和时机等,都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经过分析和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原因就在于对教材中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准。例如在三年级教学《认识分数》时,可以举例“切蛋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如何分,而不是关注分成几份和每个人所得数量,则会错误引导学生去关注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种现象主要是受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会影响课堂的效率。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时候,经常会拿出道具——一幅图画上有许多种水果。教师或许会提问“上面都有什么水果?”进而引出加法和乘法。但是学生过于关注水果的数量,热烈地讨论,而导致教师无法引出本课重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提问的模糊性,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设计。另外教师在儿童心理学上的认知不足,也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课上经常会出现口误的情况,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在提问中因为教师语言组织不严密,不能正确地表述问题,那么肯定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影响学生正确地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科学素养方面的不足。
俗话说“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中由于学生基础不一,学习能力不同,在同一课堂中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就会产生好学生感觉太简单,后进学生感觉太难的情况。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少,影响课堂气氛,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不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学情分析不准。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有提问时机不对、设置问题过大或者提问缺乏针对性等方面,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继续发掘和研究。
针对以上分析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确,从科学设计问题、准确把握提问时机、深入了解提问对象、注重问题的解答四个方面进行优化,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只有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设计课堂问题,首先,要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建立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努力即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导向。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时要创设合理的意境,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问题上。最后,设计问题时要简洁明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提问出现模糊或者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设计问题和提问时,要言语明了,表达清晰,掌握数学提问技巧,还要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掌控。
在对课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后,还要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才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合理的提问时机能够增强教师对课堂进度的掌控程度,促进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例如在学生思维受阻,或者遇到教学中的难点时,即可通过一些辅助性的提问,降低重要知识点的难度,然后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消化。又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因为知识点简单而让学生产生沾沾自喜的感觉,进而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有深度、有拓展性的问题,当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出新的教学点,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在教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已经完全深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设计问题、掌握提问时机和技巧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但是无论问题如何精妙、时机如何合适,如果不能全面地掌握学情,所有准备也是徒劳的。这就需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问题。其次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针对那些成绩较好,表现心理较强的同学,可以设置一定难度的题目,借以肯定学生的成绩,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那些成绩稍差,性格较怯的学生,则要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最终达到促进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会有一个听题、理解、思考、回答步骤。在整个步骤完成后,还需要对答案进行修订,才能坚定地举手回答问题,而且低龄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理解和思考问题时往往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和耐心的等待,让其在充分的思考之后再来解答问题。等待的时间需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进行把握。
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给予正面且积极的评价。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发现其优点,肯定其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毕竟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点小小的鼓励都有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并树立起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其次,合理的评价也会激发学生参与问题、交流问题的热情。例如针对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导学生向正确答案思考。为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指点迷津,在经过思考、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实现有效提问。
[1]于有兰.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索[J].科学教育,2012(04):35-36.
[2]邵士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66.
许桂霞,1980年生,女,江苏句容人,现任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教师,曾在镇江市小学数学“新秀杯”评优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江苏省“蓝天杯”小学数学会课中获“二等奖”。2016年在镇江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上展示课,执教《10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作为镇江教研室小学数学全员培训教材。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