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陆永珍
借助语文教材文本 培养学生想象力
⦿江苏/陆永珍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的核心就是想象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那么,何为想象力呢?简而概之,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强调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心得。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才能使他们在头脑中出现并形成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不仅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古诗的语言高度概括,极为精炼,加之作者的生活年代与现在相隔甚远,所以小学生较为难以理解。但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古诗大多是描绘自然风光的。因此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诗句中隐藏的画面,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时,我首先在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诗人杜牧在创作这一首诗时的背景和心情,接着告诉学生,这首诗就是一幅描写江南春天美景的图画,并学生根据诗句中的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酒旗、寺庙、烟雨等事物想象一幅具体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动手去画一画。这样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就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从而也能够更准确得体会到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对国事兴亡的忧虑惆怅。
当前小语教材中大多课文都配了插图,这些插图精美形象,但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与表达重点是截然不同,课文突出的是整体,插图强调的是局部,一篇文章中可能图文兼有,也可能仅有文本却无插图,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文与插图紧密联系起来,以获得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并借此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无形中是对图和文进行了一番再创作。例如教学《鸟语》,我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文字,再借助多媒体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先想一想鸟儿在枝头鸣叫的情景,在深入说一说还有哪些“鸟儿会讲话”?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不仅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文本的内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时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更热烈、更活跃。这样一来,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对人物的感受也就更加具体形象。所以说利用插图进行再创作,变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良好途径。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为了让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作者总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因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重点的词句,让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再造想象,这样就会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心头。如在《三顾茅庐》一文中,作者罗贯中虽然只用了廖廖几个动词描写了刘备在草堂外等候诸葛亮的情景,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刘备这样一个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形象必然会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
一篇精彩的文章就像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有的地方重峦叠嶂,连绵起伏,有的地方泼墨写意,疏可走马。作者经常故意不把想表达的意思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这是为了让读者揣摩,也或因表达的需要,从而省略了相关的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泼墨写意”的地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性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就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文章结尾说: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呢?这就给学生留吓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母亲的心情。又例如《天鹅的故事》一文写斯杰潘老人最后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这里老师就可以问学生“老人为什么没有开枪?他又为什么不再打猎了?”借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像这样留有艺术想象空间的文章,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积极进行挖掘,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发展,这样就可以使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彩。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是发展的主题。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