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很多教师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问题意识。然而,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只是态度的转变,而从“敢问”到“善问”,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给他们提问和解疑的方法,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燕子》一文中的这些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位学生提问:“赶集是什么意思?”另一位学生解疑:“赶集,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我紧接着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中的‘赶集’是指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课文中的“赶集”指的是美丽的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我引导学生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读读这句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如果你是小燕子,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经过品味语言、展开想象,体会到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从而欣赏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生机的画面,体会了“报春归来的春燕”为春天增添生趣的盎然春景。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我让学生思考,“不舍身”可以怎么炸掉暗堡?学生纷纷“献计”:有的说可以用一根竹竿顶住炸药包,有的说可以搬个梯子把炸药包放在梯子上,还有的说可以把桥垛捣个洞放炸药包……我接着问大家:“你们有这么多办法能让董存瑞不用舍身就可以炸毁暗堡,为什么他却要‘舍身’去炸暗堡呢?”经过联系课文的内容,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之刻,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再见了,亲人》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大娘给战士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应该能够初步理解,但是文中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久远,要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还是有难度的。我把问题再次抛给了学生:“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思考:大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战士们送打糕的?”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了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随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意思,启发想象课文中哪些是属于“雪中”的情况,哪些是写大娘“送炭”的艰辛。接着,引发思考:“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难道仅仅是打糕吗?”学生经过阅读、讨论,明白了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还有温暖、力量、大娘和朝鲜人民的情谊……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此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课文所处时代背景思考问题等方法。
可见,敢于质疑,才能发现真理。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敢问”到“善问”,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更要教会他们创造性、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