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严 龙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创设
⦿安徽/严 龙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进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一位老师在教学《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我们先来读一个故事(课件呈现)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钢轨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有些地方甚至还向上拱了起来;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断裂成几段。
师:读完这则故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争着举手):为什么焊接的钢轨夏天变得弯曲,而冬天竟断裂了呢?
师(故作疑惑地):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生(齐声):想!
师(满意地):那我们这节课就去研究这种现象……
此情此景,学生真想马上就得到问题的答案;此时此刻,学生探求的欲望油然而生,从上课的开始就充满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本案例中教师利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还有的教师利用猜谜语、做游戏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无论哪种方式,都使整个导入环节生动、形象、有趣,学生会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问题情境中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探究不是从观察开始的,而是从问题开始的”(奥地利科学家卡尔·波普尔语)。可见,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探索发现的根源,处于探究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实验探究时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现在我们来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请各小组组长上台来领材料袋(内有小石块、蜡烛、泡沫块、橡皮、塑料瓶、回形针、小刀)。
(学生领到材料袋后纷纷拿出物体来玩弄)
师:刚刚发的这些材料同学们都很熟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体,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理由又是什么?把猜测的结果填到实验记录单上。
(这时学生在小组内拿着物体交流讨论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把猜测的结果填写到记录单上)
师(巡视后):现在请同学生汇报你们的猜测。
生:石头是沉的,因为它重。
生:泡沫块是浮的,因为它很轻。
……
师:我们的猜测正确与否呢?下面就让我们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
(这时各小组的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拿着物体去逐个实验,认真地观察记录)
本案例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结果,玩起“猜谜的游戏”,这样能有效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然后老师的一句“我们的猜测正确与否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保证了实验活动的实效性。
在科学实验操作教学中,由于某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此时教师是顺势利导还是加以制止呢?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走进积极的探究中去。
一位教师在教学《热膨胀》一课时,课前准备好了实验装置,在水平玻璃管内装一段液柱,将烧瓶中气体密封(实验时双手捂住烧瓶,瓶内气体因受热膨胀而推动液柱向外移动)。上课大约二十分钟后即将开始实验时,有学生报告说:“老师,我们课前装入玻璃管的液柱怎么会自己跑出来了?”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液柱“外逃”的原因。“上课前实验室内空无一人,现在实验室内我们五十多人学习探究了二十钟,想想看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其中可能引起液柱向外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在教师的启发下,终于有同学想到是人在室内活动引起温度升高的原因。接下来的实验中,又有怪事出现了:有位同学把上述装置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内,液柱还是纹丝不动。于是教师又引导大家思考液柱不移动可能足哪些因素造成的……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对热膨胀现象认识的非常充分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课内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位老师在教学《月相变化》一课结尾时,用一则案例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月相变化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讯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犯罪,为什么?
案例的呈现,又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新的探究氛围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判断、推理,更好地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有效地在教学关键环节处创设问题情境,才会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