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靖 刘丽英 刘子琦 蒲杰娜 刘 艳
(大庆油田总院集团龙南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疗法并举·
恢刺法结合分刺法治疗自体压迫性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观察
刘 靖 刘丽英 刘子琦 蒲杰娜 刘 艳
(大庆油田总院集团龙南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腓总神经在膝后方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着股二头肌肌腱深侧面向外下行,绕腓骨颈至其前方分为了腓浅、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及足背部皮肤感觉;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外侧肌肉。腓总神经于腓骨颈处位置最表浅,其深面有腓骨做衬垫,因此该处最容易受压迫。自体压迫性腓总神经损伤是由于一些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跷二郎腿”、极度屈膝位“盘腿”时间过长、长时间侧卧于硬板床而造成腓总神经损伤。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年轻患者玩电脑时,长时间“跷二郎腿”,导致腓总神经麻痹,其临床表现为足下垂、足不能背屈,小腿外侧、足背部皮肤感觉减弱,有的为一过性,有的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针刺方法可舒筋活血、通经活络,从而使腓神经损伤得以恢复,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龙南医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中医科收治的30例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5.40岁;病程1个月。对照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42.32岁;病程1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腓神经损伤的诊断标准。
1.治疗组采用两种刺法结合方式。恢刺:《灵枢》“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重在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做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分刺:《灵枢》“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直达肌肉部的一种刺法,重在快速进针提插捻转至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或陈伤等,以调其经气。
取穴:下肢前面穴位取足三里、下巨虚、丰隆、条口、解溪、内庭。下肢后面穴位取委中、委阳、承筋、承山、昆仑。下肢内侧穴位取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行间。下肢外侧穴位取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丘墟。每组穴位通过两种刺法得气后,再结合电脉冲治疗。
2.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取患肢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治疗,针刺得气后,不配合电脉冲,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其疗效。
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腓总神经损伤恢复功能疗效标准。治愈:足背不下垂、可背屈,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无感觉障碍,可正常行走。好转:足背下垂减轻、不能完全背屈,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减轻,行走略困难。无效:足背仍下垂、背屈不能,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仍有感觉障碍,行走困难。
2.结果: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典型病例
患者,男,35岁,2013年5月2日初诊。双足不能翘起,右侧为重,走路困难1个月。患者自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双下肢麻木,右侧为重,而后双侧小腿不同程度的疼痛伴轻度肿胀,肿胀消失后即出现双足不能翘起,走路困难;否认外伤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症状:双足下垂,行走困难,行走时足尖先着地,而后足外侧缘着地,双侧踝关节背伸及外翻困难,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未见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膝腱、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肌电图检查示双下肢腓总神经损伤。诊断:双侧腓总神经损伤。治疗:选用足三里、上巨虚、条口、解溪、阳陵泉、丘墟、太冲穴,穴周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毫针,进针得气后予快速的提插捻转并让患者足趾做背伸动作,调整针尖向不同方向针刺,在有针感的情况下,在沿小腿外侧缘传导至足部时加用选取相应穴位接通电针。电针选穴足三里与条口,输出模式选连续波,治疗时间30 min,每日1次,治疗5 d后患者双侧足趾及踝关节可见明显活动,小腿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减轻;10 d
后患者行走自如,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20 d后患者踝关节及足趾活动自如。
腓总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痿证”“痿病”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中医学认为,肝、脾、肾三脏虚损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湿浊毒之邪侵犯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造成气血不和、脉络不通而发病。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荣筋、疏经活络。通过运用特殊针刺手法及选用有效穴位,对于治疗该病疗效满意,因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脉交汇处,针刺此穴能达到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养血和营、清热利湿、强壮宗筋的功效[1]。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筋会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筋急,阳陵泉主之。”丘墟乃足少阳胆经的原穴,能疏通经络、利关节,散除局部的气机壅滞,且其局部分布有腓浅神经分支。解溪属足阳明胃经,浅层布有腓浅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善治下肢痿痹、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条口深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理气和中之功效。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2]。根据《黄帝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解溪配合三阴交、阳陵泉、丘墟、条口、太冲等穴,共同起到强壮筋骨、补益气血、濡润宗筋、通利关节、协调阴阳的功效。
[1]钟卫江.电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22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9):741.
[2]章威,刘伍立,谭晓红,等.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46例临床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3):20-21.
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