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颍
(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北京 100000)
针刺人迎穴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
高 颍
(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北京 1000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与多发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针灸是周围性面瘫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针刺方法不一,从而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显著,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状况[1]。本院通过针刺人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选取右安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10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耳源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造血系统疾病与精神性疾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5例,其中男26例,女29例;年龄15~68岁,平均(42.39±6.25)岁;病程3~10 d,平均(6.25±1.54)d。对照组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16~69岁,平均(43.01±6.19)岁;病程3~10 d,平均(6.33±1.6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与病程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取穴以阳白、四白、迎香为主,针刺方法:常规消毒皮肤,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穴位,阳白平刺进针,针尖由上朝外下方经皮下透刺至丝竹空,四白斜刺15 mm,向外上方入眶下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迎穴,针刺方法: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以左手食指、拇指向外轻推颈总动脉后,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垂直刺进皮肤,针尖略向内上方呈5°~10°,针刺深10~15 mm,采用插捻转补法使之得气,以针感向面部传导为宜。全部患者针刺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疗程间歇1 d。瞬目反射(BR)采用表面电极,参考电极对称置于鼻骨两侧,地级置于FPz,刺激电极置于眶上孔,刺激双侧眶上神经,记录电极置于眼轮匝肌下方,记录早发反射(R1)、迟发反射(R2)波,重复2~3次超强刺激,以出现清晰的最短潜伏期波形为主。
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治标准》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3],符合House Brackmann(H-B)量表[4]。①对于符合H-BⅠ级标准,症状与体征彻底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肌运动时左右双侧对称,面神经反射恢复正常则评定为治愈;对于符合H-BⅡ级标准,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肌静态对称,面神经传导正常或轻度延迟则评定为显效;对于符合H-BⅢ~Ⅳ级标准,症状与体征改善,面神经反射改善则评定为有效;对于符合H-BⅤ~Ⅵ级标准,症状与体征无改善,面神经传导延迟或消失则评定为无效。②R1、R2值:比较两组患者患侧R1、R2值的差异。
2.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2)两组患者患侧R1、R2值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R1、R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患侧R1、R2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患侧R1、R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患侧R1、R2值的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周围性面瘫主要由于面神经炎症反应水肿、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神经纤维与轴突变性损伤导致的。本病的病理原因主要与面部缺血缺氧、局部微循环障碍、痉挛、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足阳明经为气血之经,人迎穴为足阳明经离合出入之要穴,位于颈部,离面部最近。针刺此穴位具有调理经络之气与脏腑气血的作用[5]。由于人迎穴与多条经脉相通,因此,针刺人迎穴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迎穴处有面神经颈支、颈皮神经与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迷走神经与舌下神经降支。因此,针刺人迎穴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抑制交感神经功能,从而促进迷走神经相对兴奋。同时,针刺人迎穴具有调节化学感受器与压力感受器,确保面神经的血供的作用[6]。因此,针刺人迎穴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疗效满意。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针刺阳白、四白、迎香患者比较,加针刺人迎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加针刺人迎穴患者患侧R1、R2值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显著性。结合本研究结果,加针刺人迎穴有助于缩短早发反射与迟发反射,促进面神经反射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针刺人迎穴有助于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秀.面瘫早期巨刺与常规针刺患侧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015,24(1):257-258.
[2]包承东.不同刺激量针刺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瘫恢复效果的影响[J].新中医,2015,47(9): 198-200.
[3]邹婷,艾宙,奚玉凤,等.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 1040-1042.
[4]罗贵泽.针刺联合直线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面瘫68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 136-138.
[5]杨松柏,梅志刚,蔡三金,等.针刺人迎穴为主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1): 21-25.
[6]刘艳琴,喻禄洪,苏文莉,等.针刺人迎穴机制及临床应用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9): 52-53.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