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2017-02-15 11:13彭艳辉曾丽玲杨一玲张文捷黄键澎刘健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排空功能性穴位

彭艳辉,曾丽玲,杨一玲,张文捷,游 惠,黄键澎,刘健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文献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彭艳辉1,曾丽玲1,杨一玲1,张文捷1,游 惠1,黄键澎2,刘健华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Medline、CKNI、VIP、WANFANG等数据库,收集2006年1月—2016年4月近10年来有关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用RevMan5.3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 篇文献,共114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埋线组其痊愈率[RR=1.57,95%CI(1.27,1.96),P<0.0001]、有效率[RR=1.22,95%CI(1.15,1.3),P<0.01]、胃半排空时间[RR=-9.61,95%CI(-12.29,-6.92),P<0.00001]、胃排空时间[RR=-12.27,95%CI(-14.78,-9.77),P<0.00001]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但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论证强度有限,将来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功能性消化不良;穴位埋线;系统评价

消化不良(FD)是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1]症状。依照病因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经血生化及内镜等检查证实,大多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FD患病率逐渐升高[2]。据流行病学统计全球发病率为11.5%~29.2%,亚洲约为8%~23%[3]。我国发病率18%~45%,占消化门诊的20%~40%[4]。其反复发作的特点导致患者反复就医,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耗费大量医疗资源[5]。其发病机制尚仍不清楚,现认为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内脏敏感性增强、幽门螺杆菌感染、社会精神学心理因素有关,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药物、助消化药物、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药及多药联用治疗等,治疗效果不理想,长期用药会引起不良反应。国内1项研究调查320例采用西药治疗的FD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者31例,发生率达9.7%[6]。而现有很多临床研究[7-10]表明穴位埋线治疗FD疗效好,且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笔者现通过循证医学方法——Meta分析具体评价埋线治疗FD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检索数据库:检索常用的Cochrane 图书馆、PubMed、Medline、CKNI、VIP、WANFANG 各大数据库。

检索策略:检索2006年1月—2016年4月期间的埋线治疗FD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文检索题名为穴位埋线、功能性消化不良、埋线。英文检索词为acupoint catgut-embedding,Functional Dyspepsia,catgut implantation。

1.2 纳入研究的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英文RCT,试验组以埋线治疗为主,对照组为其他疗法。两组中涉及的其他疗法必须一致。

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同一研究者,同一年的数据,取最早发表者),会议论文,不同选穴组方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研究,动物实验研究。

1.3 数据提取

由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定制的检索策略检索所得文献后,根据protocol中PICO的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当2名研究者出现意见不同,则需要第3名研究者参与讨论解决分歧,使得3个研究者对每篇纳入研究的文献意见都一致。然后仔细阅读纳入的文献,并使用Excel表格提取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作者、年限、样本量、基线情况等)、方法学资料(随机方法、分配隐匿等6方面)、所需数据资料(结局指标数据、不良反应等)。

1.4 文献质量

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随机对照研究的6大方面进行偏倚分析,判断“低风险”“不清楚”“高风险”。

1.5 疗效指标

痊愈率、总有效率、胃半排空时间、排空时间。

1.6 统计分析方法

用Re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RR),连续性变量采用平均差(MD),检验水准为α=0.05。根据异质性检验P值、I2值来决定合并模式。当检验结果为P≥0.10、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且需要分析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来源。

1.7 发表性偏倚的检测

如果纳入Meta的文献篇数≥10时,则需要绘制倒漏斗图检测文献发表性偏倚。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严格执行检索策略后,检索得124篇文献,用文献管理器排除重复文献后剩46篇。阅读题目及文摘,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再仔细阅读全文,排除会议论文、数据重复发表、非对照组研究、两组基础治疗方法不一致者等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纳入12篇RCT文献[7-18],3篇文献[8,13,15]均以穴位埋线为治疗组,其中7篇文献[7,9-12,14,16]以埋线加西药为治疗组,以西药为对照组。2篇文献[17-18]以埋线加中药为治疗组,以中药为对照组。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2 纳入文献的选穴

纳入的12篇文献中,共用到13个穴位,它们的频率依次是足三里穴11次,中脘穴11次,脾俞穴与胃俞穴均8次,天枢穴6次,肝俞穴4次,下脘穴4次,内关穴、上脘穴、气海穴2次,关元穴、肾俞穴、曲池穴1次。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有文献[7]采用掷骰子随机,4篇文献[13,15,17-18]采用随机数字法,2篇文献[12,14]采用按就诊时间的半随机方法,其余文献只提及随机,未详细叙述随机产生的方法。所有纳入的文献都未提及是否采用分配隐藏及其方法。也未说明是否采用了盲法,包括受试者、评价者两方面。1篇文献[13]两组人数相差甚大,但未说明患者脱落情况,2篇文献[7,9]报道了无患者脱落。1篇文献[9]结果中未报道症状积分情况。所有的文献都报道了基线一致。偏倚风险具体见图1。

图1 各种偏倚所占比例

2.4 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

纳入的12篇文献中有3篇[7,17-18]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篇文献[8]参考罗马Ⅲ,2篇文献[12,15]参考罗马Ⅱ,1篇文献[16]以《内科学》为诊断标准,未说明版本,1篇[11]参考《内科学》第8版,1篇[13]参考芝加哥NUD国际专题会议标准;3篇[9-10,14]无诊断标准。疗效标准中有3篇文献[7,16-17]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篇文献[8]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余8篇文献[9-16]没有采用公认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拟定标准。

2.5 各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

2.5.1 痊愈率的Meta分析 图2结果显示,总样本量1140例,其中埋线治疗584例,500例有效;对照组治疗556例,391例有效。异质性检验结果,I2=0%,P=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57,95%可信区间[1.27,1.96],Z=4.07,P<0.0001,表明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提高其痊愈率。

图2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痊愈率Meta分析森林图

2.5.2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图3结果显示,总样本量1140例,其中埋线治疗584例,500例有效;对照组治疗556例,391例有效。异质性检验结果,I2=22%,P=0.2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22,95%可信区间[1.15,1.3],Z=14.17,P<0.00001,表明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

图3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率Meta分析森林图

2.5.3 胃半排空时间的Meta分析 如图4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结果,I2=54%,P=0.1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R=-9.61,95%CI[-12.29,-6.92],效应检验,Z=7.02,P<0.0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

2.5.4 胃排空时间的Meta分析 图5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结果,I2=0%,P=0.9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2.27,95%CI[-14.78,-9.77],效应检验,Z=9.6,P<0.0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能够促进胃排空,减少胃排空时间。

图4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半排空时间Meta分析森林图

图5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时间Meta分析森林图

2.6 其他结局指标的分析

4篇文献[7,15,17-18]都有记载消化不良的胃脘隐痛、胃纳、腹胀、嗳气、早饱等症状积分,两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优于对照组;由于评价指标不一致,数据基线不同,故没有进行Meta分析。1篇文献[18]埋线组中SF-36各维度积分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1篇文献[12]统计治疗后,餐后胃电图正常慢波百分比,埋线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篇文献[15]测定治疗后饮水60 min胃残余率埋线组低于西药组,P<0.05。以上结局指标均不适合做Meta分析,故只做描述性分析。

2.7 偏倚性分析

各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中,只有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纳入了12篇文献(≥10篇文献),用Reman5.3软件绘制倒漏斗图,见图6,结果显示基本对称,说明不存在明显发表性偏倚。

图6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总有效率对比结果倒漏斗图

2.8 研究的不良反应、脱落的报道、随访情况

共有6篇文献提到了不良反应。3篇文献[15-16,18]提到在观察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1篇文献[11]报道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在埋线后出现周身不适,疲乏等症状。1篇文献[9]报道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对照组有1例轻度恶心,1例头痛。由此表明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良反应较少。只有1篇文献[7]提到了病例脱失。只有1篇文献[17]提到了随访。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呃逆”“呕吐”等范畴[19]。FD病位在胃,与脾、肝两脏紧密相关,若脾虚不运化,导致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或由肝失疏泄,导致气机不畅,同样引起胃失和降。治疗原则主要为健脾、疏肝、降胃。不同的诊疗规范其临床分型不同,但总体归纳,肝胃不和证型最常见[20-21]。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植入人体穴位的一种疗法,既有羊肠线的物理性刺激,又有生物性刺激,即具有针刺、腧穴和“线”的综合作用,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从而治疗疾病。本研究纳入的文献用穴统计,足三里、中脘穴、脾俞、胃俞运用较多。本病病位在胃脘,“肚腹三里留”,足三里可通调腑气,为治疗胃肠疾病的首选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胃俞为胃腑与其募穴中脘合用,乃俞募配穴加脾俞,均可健脾和胃、调理中焦气机。

本研究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痊愈率、总有效率及胃半排空时间、胃排空时间上均优于基础治疗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胃脘隐痛、胃纳、腹胀、嗳气、早饱等症状的改善方面都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反应轻微,说明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安全。

有论著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埋线的优势病种主要是内科疾病,其中在内科中排在首位的是胃脘痛[22]。胃脘痛是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之一,本研究可以通过数据直观的查看埋线治疗FD的具体疗效。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FD发病率逐年增高。针灸在治疗功能性疾病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治疗耗时往往导致依从性差。穴位埋线效力持久,治疗次数少,能够大大的节约时间,在现代社会易于推广应用。总之,埋线有效、简便、省时。本研究为埋线治疗FD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但本研究也有其局限性:①纳入评价的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导致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不强。随机方法方面有5篇文献未说明具体的随机方法。没有文献提及分配隐匿及盲法,虽然针灸类的临床试验通常难以做到受试者受盲,但评价者盲法是可以做到的,否则会引起实施性偏倚。②缺乏远期的随访:只有1篇文献提及远期随访,未说明复发率。但FD作为容易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疾病,有必要对远期疗效进行观察。③文献在纳入病例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时有些文献之间结局指标标准也不一致,这两个关键的环节将导致选择性偏倚,可能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造成影响。④纳入的文献大都为小样本量研究,缺乏大样本研究。⑤客观的结局指标少,如没有文献运用胃镜检查评价,仅1篇文献涉及胃电图,2篇文献涉及胃排空,1篇文献涉及胃容纳功能的评估。⑥国外研究注重FD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大都研究会选择SF-36量表,从躯体、心理两方面研究FD的负面影响,结局指标相对比较全面化[23]。

综上所述,基于本研究可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关注实验设计的规范化、执行的严格化(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各项标准的统一化等方面,从而得出更加准确而可靠的结论。

[1] 柯美云.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J].中华消化杂志,2007,13(12):832-834

[2] 程秋实,汪龙德,刘俊宏,等.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70-72

[3] Ghoshal UC, Singh R, Chang FY, et al. Epidemiology of uninvestigated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Asia: facts and fiction[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17(3):235-244

[4] Ohara S,Kawano T,Kusano M,et al.Survey on the prevalenceof GERD and FD based on 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the Rome III criteria among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epigastric symptoms in Japan[J].J Gastroenterol,2011,46(5):603-611

[5] Nyrén O,Adami HO,Gustavsson S,et al.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non-ulcer dyspepsia[J].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1985,109:41-47

[6] 剡建华,岳明,李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3):282-284

[7] 鄢斌.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2):103-105

[8] 曾均.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埋线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5):24-25

[9] 鲁宁红.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96-97

[10] 黄辉斌,朱莹,袁伟建,等.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0,16(3):80-81

[11] 张丽.穴位埋线配合伊托必利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5(5):48

[12] 张燕,马朝阳.穴位埋线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胃电图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5):13-14

[13] 刘绮,林青,韦刚,等.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2010,23(1):39-41

[14] 王洪斌,邹利全,金宏伟,等.马来酸曲美布丁等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1):37-38

[15] 朱莹,袁伟建,张洪勤,等.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63-64

[16] 牛红霞,韩菲琼,代博,等.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6):116-117

[17] 方芳.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18] 郭冬丽.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9] 宋瑞平,舒劲,刘清君.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211-215

[20] 何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1] 李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胃电相关性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

[22] 张选平,贾春生,王建岭,等.穴位埋线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J].中国针灸,2012,32(10):947-951

[23] 吴柏瑶,张法灿,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33(1):70-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8123008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351040701000001;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编号:YK2013B1N08。

彭艳辉(1990-),女,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健华(1972-),男,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针灸调整作用的机理研究。

R246.1

A

1005-0779(2017)01-0033-04

2016-06-19

猜你喜欢
排空功能性穴位
抽水蓄能电站小负荷发电排空上水库可行性试验研究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胃三维容积超声造影与上消化道碘水造影评价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疗效的价值
夏季穴位养心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一种方便排垢排空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探讨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