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刘 芬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小学)
拓展性作业设计例谈
⦿江苏/刘 芬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材建议与编写”这部分文字中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典范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说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典型的,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二是说教材只是一个能说明一定问题的典型例子,我们不能把目光死死盯住这个例子不放。通过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与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等不再囿于课堂与教材,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与反思。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一些名段或名篇。因为阅读对象是小学生,阅读水平尚浅,加之有些语言不够规范,这些名段或名篇在收入的时候进行了改编。我们在读这些改编后的文字时,会感觉到缺失了原典的一些韵味。到了小学高年级,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读原著。一开始把节选的课文与原著对照起来进行阅读,到适当的时候,就可以放手通读原著。在学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把《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打印出来,让学生人手一份。我把这一回的前半部分“用奇谋孔明借箭”读给学生听,由于是古白话文,学生听起来还是十分吃力,我一边读一边讲解。这一回的前半部分读过之后,我让学生尝试独立阅读这一回的后半部分《献密计黄盖受刑》。由课文到原文,由原文到全文,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有几个学生自己找来《三国演义》原著读了起来。虽然读得一知半解,但读得兴趣盎然。在课后,我还听到他们十分热烈地谈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一时间,竟掀起了《三国》热。我觉得教材编写者选入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莫过于此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是与音乐或音乐家有关的。音乐对人的感染力相当大。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欣赏相关音乐,加深对主人公及其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在祖国遭受列强瓜分后,不得不流亡国外,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爱国之音,在他弥留之际叮嘱姐姐在他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充分显示了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文章中提到了两首曲子,一首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在肖邦离开祖国波兰时为他谱写的——《即使你远在他乡》,另一首是肖邦在国外听到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失败后创作的《革命练习曲》。学完课文后,我布置学生查找并欣赏这两首曲子。有学生在网上查到了《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我带领学生温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学生们进入肖邦的老师与同学来为他送行的情境后,欣赏《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
不论你在哪里流浪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
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读了三遍,一遍比一遍深沉,一遍比一遍凝重,甚至有的学生的眼眶变得微红。接着我们又去温习肖邦在异国他乡为祖国解放而拼命创作的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播放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学生的朗读随着乐曲时而变得满腔愤怒,时而变得悲痛欲绝,时而变得忧郁哀思,时而变得激越昂扬。使肖邦的那种爱国之情渗入了学生的心中。
小学生与中学生、大学生、成人不同,绝大部分的小学生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欲,把课文的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表演,能通过形象化的手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每个参加表演的学生都希望自已表演得特别像故事中的人物,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摹仿,从动作上摹仿,从语言上摹仿,从表情神态上摹仿……怎样才能摹仿得逼真呢?就得揣摹人物的性格特征。观看的同学也不是闲着的,得评价同学表演得好不好?为什么?他们需要对照课本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样一来,人物的特点抓住了,对文章的理解就沉而不浮了。目前的教材中又新增了剧本,如《负荆请罪》。课后我就让班级的学生自由组合,排演这个历史小话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个别平时喜欢表现自己而经常因在课堂上弄些“哗众取宠”的小动作的学生,在这次小话剧表演中出尽了风头,并得到全班同学及老师最热烈的掌声。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文学习也是如此。要想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就得“观千剑”、“操千曲”。有些短小而经典的东西,摘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摘抄不但眼到,而且手到,提高了阅读的实效。摘抄相同类型的内容,用不完全归纳法,能自主探究出其中的特点或规律。小学课本里既出现了大量的古诗,也出现了少量的词。诗与词有什么不一样呢?我在讲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时候,给学生作了简单的比较:诗的每句字数相等,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诗的题目与一般文章的题目一样,而词的题目却有两个部分组成,多了一个词牌名;诗一般只有一段,而词一般要分为上下两阕。这样一讲,学生也能大体知晓了诗与词的区别。我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请每位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卜算子》。过了两天,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有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拓展性作业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还要让他们把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再表达出来。收集故事,进行交流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形式。有了这样的过程,对所获知识的记忆更牢了,理解更深了,与他人分享了,也从他人那儿得到了分享。小学语文每册教材中几乎都有寓言或成语之类的故事,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是一组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学完后,我要求学生回去收集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并能讲其中的一个故事。等学生们准备得差不多了,举行了一个“寓言故事会”。通过故事会,学生们积累了不少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拓展性作业设计的探究是没有止境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选用合适的方法,以本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本,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尽可能大地拓展,能力得以尽可能大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小学)